湯顯祖《【詩】·秋發庾嶺》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原文】
楓葉沾秋影,涼蟬隱夕暉。
梧云初暗靄,花露欲霏微。
嶺色隨行棹,江光滿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鵲正南飛。
【鑒賞】
明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秋天的一個傍晚,在大庾嶺側的江面上,一艘破舊的官船正趁著晚潮拔錨啟航,往南徐徐而去。一位中年儒士獨自佇立在船頭上——他就是著名戲劇家湯顯祖,不久前,因上書抨擊朝政,觸怒權貴,被貶為徐聞典史,此行正是去徐聞赴任。徐聞縣在廣東沿海,在當時,可算得上是極為邊遠的蠻荒之地了。耿耿孤忠,竟落得如此下場,面對這蒼茫的暮色,他不由得心潮起伏,寫下了這首不朽的詩篇。
“楓葉沾秋影,涼蟬隱夕暉。”起首兩句點出時令,南方農歷九月,楓葉已略帶秋色;時值黃昏,蟬聲亦歸于沉默。楓葉入秋,如火如荼,本來應該是極美的景致。作者卻由此感受到了蕭蕭的秋意。蟬飲風餐露,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君子清貧自守的象征,如今,它也被陣陣寒意所包圍,再也唱不出輕快的歌聲。物猶如此,人何以堪?起首兩句便為全詩定下了悲愴的基調。不過,夕陽雖暮,猶有余光,這里,一個“暉”字用得很巧妙,給蒼涼的畫面抹上了一層淡淡的暖色,全詩就在這一寒一暖兩種色彩的交織下逐步展開。
“梧云初暗靄,花露欲霏微。”這兩句寫兩岸景色,遠眺樹影如云,暮靄徐徐升起;近看江花帶露,在夕陽中漸漸趨于迷蒙。依舊是寫秋色,寫黃昏,但蒼茫之中別有一番情趣。盡管此時的梧桐和江花,多少還沾染著幾分觀賞者黯淡的愁緒,但色彩己顯得柔和多了。畢竟大自然是美的,它可以幫助詩人暫時忘卻內心的創痛。句子中兩個時間副詞“初”和“欲”用得很好,令人隱隱感覺到時光的流動,從而使得整個畫面在靜態的布局中略微帶上一絲動感。
“嶺色隨行棹,江光滿客衣。”這兩句是一個轉折,整個畫面由靜而動。詩人佇立船頭,觀賞沿途景致,兩岸山色,隨小舟的行進而不斷地變換著色彩;粼粼的波光,在夕陽的照耀下,似乎灑滿了游子的衣襟。水光山色,相映成趣。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名篇《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同為遷客,不知作者此時是否也產生了同樣的感受?這一聯中的“江光”與第一聯中的“夕暉”前后呼應,由一“暉”字而輕輕抹上的一縷暖色,至此便漸漸地濃烈起來了。可是,借景色以自娛,畢竟不能持久,貶謫的痛苦,很快又重新涌上心頭。
“徘徊今夜月,孤鵲正南飛。”作者筆鋒陡然一轉:冷月徘徊,孤鵲南飛,斑斕的色彩一掃而空,畫面復歸于沉寂,而且更靜更冷。在前三聯中隱伏著的悲哀的心緒,此時,便如錢塘江潮,洶涌而來,不可遏制。從時間上看,這一聯與前三聯之間也有很大的跨度。前三聯都是寫黃昏,這一聯卻是擬想夜深人靜之后的情景。孑然一身,漂泊萬里,到晚上又如何排遣內心的愁悶呢?想必又是一個不眠之夜,只能在冷冷的月光下獨自徘徊而已。末句“孤鵲正南飛”出自曹操的名篇《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的原意是嘆息亂世中的志士報國無門,甚至連一片安身立命之地都不容易找到。作者在這里引用了曹操的詩句,想必也有同樣的感慨吧。他這次遠謫徐聞,不正像這南飛的孤鵲么? 國事糜爛,萬馬齊喑,不正像這茫茫的長夜么? 因此,最后一句實為點睛之筆,作者以“孤鵲”自喻,說盡了內心的孤寂與不平,讀來真令人傷神至極。
湯顯祖的這首詩,看似筆筆都在寫景,事實上卻字字都在寫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時,他在詩中還多次運用了對比手法,從而使所寫之景更富于變化,而所述之情也更加細膩、深沉,尤其結束一句,取譬高遠,立意冷峭,使人不忍卒讀。明人沈際飛在評論此詩時曾說:“(這首詩)描一‘發’字透徹”,這一評語確實是十分中肯的。
上一篇:湯顯祖《曲·牡丹亭·第七出·閨塾》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湯顯祖《文·《論輔臣科臣疏》(節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