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雅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聲》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文王有聲,遹駿有聲。①遹求厥寧,遹觀厥成。②文王烝哉!③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④文王烝哉!
筑城伊淢,作豐伊匹。⑤匪棘其欲,遹追來孝。⑥王后烝哉!
王公伊濯,維豐之垣。⑦四方攸同,王后維翰。⑧王后烝哉!
豐水東注,維禹之績。⑨四方攸同,皇王維辟。⑩皇王烝哉!
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11)皇王烝哉!
考卜維王,宅是鎬京。(12)維龜正之,武王成之。(13)武王烝哉!
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14)詒厥孫謀,以燕翼子。(15)武王烝哉!
【注釋】 ①聲:名聲。遹(yu 玉):猶“吹”、“聿”、“曰”,語助詞。駿:大。②厥:其。③烝:盛美。④崇:殷時諸侯國,殷末其國君是崇侯虎。豐:在今陜西西安西北,原為崇地,文王伐崇后建城于此。⑤淢(xu 序):通“洫”,指護城河。匹:配合,相稱。⑥匪:非。棘:急。欲:欲望。追:追念繼承。來:語助詞。孝:善事父母,這里意為能繼祖上遺德。⑦公:通“功”。濯(zhuo 濁):偉大顯盛。維豐之垣:指筑起豐都城墻(從朱熹《詩集傳》說)。⑧攸:所。同:會同,諸侯賓服來朝。翰:楨干,骨干。⑨績:功。⑩辟:法則。(11)鎬京:西周國都,在今陜西西安西南。辟雍:離宮。思:語助詞。(12)考:成。卜:問卜。宅:建宅定居。是:此。(13)龜:龜兆。正:定。(14)芑:通“芹”,水芹菜(從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說)。不仕:無所事事。仕,通“事”,《晏子春秋》引正作“事”。(15)詒:遺留。厥:其。孫:借為“遜”,順,善。燕:安。翼:庇護。
【譯文】 文王為政有名聲,那名聲巨大又美盛。力求人們得安寧,看他國政都獲成功。文王偉大啊多美盛! 文王接受上天之命,才有如此赫赫武功。已然舉兵討伐崇國,又遷豐地建立都城。文王偉大啊多美盛!
濠溝挖好圍墻修成,建筑的豐城正好相稱。不是急于滿足欲望,是要把先人祖德繼承。君王偉大啊多美盛! 多么顯赫周王之功,修起墻垣建立豐城。四方諸侯會同合一,王為骨干把天下支撐。君王偉大啊多美盛!
豐水奔流東注河中,這是大禹治理之功。四方諸侯會同合一,我王作為法則典型。君王偉大啊多美盛! 建起離宮在那鎬京,從那西邊一直到東,從那北方直到南方,沒有誰不誠心服從。君王偉大啊多美盛! 周王占卜已經完成,定居鎬地作為周京。龜兆作出如此判斷,武王把周都建造成功。武王偉大啊多美盛! 豐水岸邊芑草叢生,武王難道沒治民理政?留下治國善謀順略,庇護后代保國安定。武王偉大啊多美盛!
【集評】 宋·朱熹:“此詩以武功稱文王。至于武王,則言‘皇王維辟’、‘無思不服’而已。蓋文王既造其始,則武王續而終之,無難也。”(《詩集傳》卷十六)
清·方玉潤:“以豐水作兩京樞紐。”(《詩經原始》卷十三)
清·牛運震:“事整文錯,敘述中帶詠嘆,故是高調。每章以贊嘆作結,隱寓垂訓嗣王之旨,自然高遠。”(《詩志》卷六)
【總案】 這是一首敘述文王、武王建豐建鎬功績的詩。前四章主要說文王作豐,后四章主要講武王作鎬。在敘述上,或稱“文王”,或稱“王后”,或稱“皇王”,或稱“武王”;稱“文王”時講到其武功,稱“武王”時講到其文德。總之,靈活多變,錯落有致,詳人所略,是其行文特點。
在篇章結構上,每章前四句敘述,后一句贊嘆。贊嘆句都用“烝哉”而變其稱呼。既不同于《大雅》一般重鋪排不重復的特點,也不同于《國風》詩中重復每章開頭的回環寫法,在結構上獨具特色。
上一篇:詩經《雅·大雅·文王之什·文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雅·小雅·鴻雁之什·斯干》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