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見“十大功勞”條。又,元代《前漢書平話》卷中:“垓下聚兵百萬,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逼羽自刎。”
【釋義】《隨何賺風魔蒯通》雜劇中,蒯通假裝數落韓信罪狀,實際是擺韓信功勞,其第九條即“九里山十面埋伏”。元代《前漢書平話》是當代說話人講史的腳本,肯定早已流傳,可見宋元時民間已流傳韓信十面埋伏戰勝項羽的事。大約至明代,有琵琶曲名為“十面埋伏”,表現的就是這段垓下歷史。
【例句】①生咬定牙關自當往,那怕有十面軍兵暗埋伏。(朱凱雜劇《昊天塔孟良盜骨》第三折〔煞尾〕)孟良沖出重圍。十面埋伏比喻重重敵兵的包圍圈。②從今后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垓。(佚名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第二折〔黃鐘尾〕)十面埋伏比喻危險的處境。③休道那十面埋伏,怎出這妙策幽微趣,神機決策術。(李文蔚雜劇《破苻堅蔣神靈應》第二折〔一枝花〕)謝玄研讀兵書陣法,贊揚“十面埋伏”陣神機妙策。
上一篇:元曲典故《十里珠簾》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升仙橋》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