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杜 牧①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②。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③。【注釋】
①杜牧:見《登樂游原》。
②人歌人哭:語出《禮記·檀弓》:“晉獻文子成室,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歌哭”言喜慶喪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過程。
③五湖:指太湖及與其相屬的四個小湖,因而也可視作太湖的別名。
【詩本事】
這首七律寫于唐文宗開成年間(836—840)。當時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團練判官。宣城城東有宛溪流過,城東北有秀麗的敬亭山,風景優美。南朝詩人謝朓曾在這里做過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詩里稱為“詩人小謝城”。城中開元寺(本名永樂寺)建于東晉時代,是名勝之一。杜牧在宣城期間經常來開元寺游賞賦詩。這首詩抒寫了詩人在寺院水閣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時的古今之慨。
【賞評】
中國文人慣有登臨詠懷之舉。在登臨覽景之際勾起古今之聯想,在歌舞詠懷之中體味無限與有限,最終在歷史與現實、無限與有限的張力中感悟人生之本真。六朝曾有的繁華隨著歲月的流逝走遠了,極目遠眺,空留一城煙草與天空同碧。蒼穹碧宇,天高云淡,亙古皆同。秀麗的敬亭山青翠蔥蘢,林鳥高飛。宛溪碧流,靜若晨練,在人歌人哭中水自東逝。暮秋時節,黃葉飄飄,綿綿陰雨,宛若一層簾幕籠罩千家萬戶。夕陽下的樓臺在薄暮中若隱若現。偶爾,晚風吹來了陣陣笛聲。可嘆與那功成身退的范蠡終無緣相見,更覺惆悵滿懷,只望見參差不齊的煙樹在那五湖邊上當風而立。碧草、蒼天、白云、飛鳥、流水、秋雨、落日、長風、煙樹,在這亙古不變的時空中,人的生命卻是如此的短暫。這就是在亙古中人生面臨的窘境。
【詩評選輯】
①清·楊逢春《唐詩繹》:言人事有變易,而清景則古今不變易。
②元·方回《瀛奎律髓》引何義門語:六朝不過瞬息,人生哪可不乘壯大盛立不朽之功!然而此懷誰可與語?“風”、“雨”二句,思同心而莫之致也。我思古人之功成身退如范子者,雖為執鞭,所欣慕焉。
③清·許印芳《五塘詩草》曰:此詩全在景中寫情,極灑脫,極含蓄,讀之再三,神味益出,與空講風調者不同。
上一篇:《題寶林壽禪者壁》禪思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題破山寺后禪院》禪思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