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國風魏風·陟岵》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①父曰:“嗟,予子行役,
夙夜無已。②上慎旃哉,猶來無止。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④母曰:“嗟,予季行役,
夙夜無寐。⑤上慎旃哉,猶來無棄。⑥”
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
夙夜必偕。⑦上慎旃哉,猶來無死?!?br>
【注釋】 ①陟(zhi 至):登。岵(hu 滬):多草木的山曰岵。②夙夜:早晚。已:止,休息。③上:通“尚”,庶幾。表示希望的意思。旃(zhan 氈):之。猶:還,還是。無:通“毋”。無止:指平安歸來,不要滯留在戰(zhàn)場。④屺(qi 啟):無草木的山曰屺。⑤季:最小的兒子稱季。寐:睡覺。⑥無棄:棄家不歸。意指不要丟了性命。⑦偕(xie邪):共同,在一起。指軍營集體行動。
【譯文】 登上高高的青山嶺,遙望故鄉(xiāng)的老父親。仿佛聽到父嘆息:我的兒子去當兵,日夜奔忙無止盡。可要小心多保重,早日歸家莫滯留。
登上荒涼的禿山頂,遙望故鄉(xiāng)的老母親。仿佛聽到母嘆息:我的兒子去當兵,日夜辛勞難安眠。可要小心多保重,不能撇下你媽媽。登上陡峭的野山崗,遙望故鄉(xiāng)的親兄長。仿佛聽到兄嘆息:我的弟弟去當兵,日夜征伐真艱苦??梢⌒亩啾V?,切莫棄尸在他鄉(xiāng)。
【集評】 《毛詩序》:“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國迫而數(shù)侵削,役乎大國,父母兄弟離散,而作是詩也。”(《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卷五)
漢·鄭玄:“孝子行役,思其父之戒,乃登彼岵山以遙瞻望其父所在之處?!?《毛詩正義》卷五)
唐·孔穎達:“孝子在役之時,以親戚離散而思念之言?!?《毛詩正義》卷五)
宋·朱熹:“孝子行役,不忘其親。”(《詩集傳》卷五)
清·方玉潤:“孝子行役而思親也。”“人子行役,登高念親,人情之常。若從正面直寫己之所以念親,縱千言萬語,豈能道得意盡?詩妙從對面設想,思親所以念己之心,與臨行勗己之言,則筆以曲而愈達,情以婉而愈深。千載下讀之,猶足令羈旅人望白云而起思親之念,況當日遠離父母者乎?其用意尤重在‘上慎旃哉’一語。親以是祝之子,子以是體夫親。其能以親心為己心者,又不僅在思親之貌與親之情而已,而可不謂之為賢乎?”(《詩經(jīng)原始》卷六)
近·聞一多:“《陟岵》,役夫思家也。登高望其家之所在,因想象其家人念己之言云云?!?《風詩類鈔》,見《聞一多全集》,三聯(lián)書店,1982年版)
今·余冠英:“這是征人望鄉(xiāng)的詩。當他望鄉(xiāng)的時候,想象家里的人正惦著他,道著他,同情他的辛苦,希望他保重,盼望他回家。”(《詩經(jīng)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今·陳子展:“《陟岵》,行役之少子思念父母之詩。詩義自明。《序》說首句尚合。‘三家無異義’。此外更無異論。”(《詩經(jīng)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總案】 《陟岵》一詩,論者稱“三家無異義”。全詩寫征人久戍的勞苦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厭戰(zhàn)思歸情緒,言旨淺近,主題思想十分顯豁,但在表現(xiàn)手法上,卻又是別具一格,耐人玩味。通篇三章二十一句,不直述征人思歸,而專寫其想象中家人對己的思念掛牽,在荒山野嶺的寂寥風景中,征人獨立凝望,仿佛看到故鄉(xiāng)親人熟悉的面容,聽到他們那聲聲叮嚀,句句呼喚,越發(fā)激起滿腔的思歸之情。這種手法與《周南·卷耳》同出一徑,它都是從對方設筆,以家人思己來寫己思家人,以不言思字極寫思意至深,抒情曲折委婉,重在虛處著意,詩中明寫老父老母以及兄長對征人困頓境遇的同情和焦慮,暗中乃曲訴服役在外、日夜奔波的異常勞苦,字里行間處處是征人厭戰(zhàn)思還的愁懷怨氣,可謂欲隱更露,欲淡更濃,感情的表達充分而撼人心魄。加上章法的復沓回環(huán),倍增本篇沉郁凄切的氣氛,讀之憂傷難遣,正如方玉潤所評:“筆以曲而愈達,情以婉而愈深?!庇纱耍娋哂刑N藉深厚、韻味悠然的美學力量。
上一篇:漢詩《漢樂府民歌·長歌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jīng)《國風·檜風·隰有萇楚》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