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國語》·里革斷罟匡君
(魯語上)
宣公夏濫于泗淵【1】。里革斷其罟而棄之【2】,曰:“古者大寒降,土蟄發【3】,水虞于是乎講罛罶【4】,取名魚,登川禽【5】,而嘗之寢廟【6】,行諸國人,助宣氣也【7】。鳥獸孕,水蟲成,獸虞于是乎禁罝羅【8】,矠魚鱉, 以為夏槁【9】,助生阜也【10】。鳥獸成,水蟲孕,水虞于是乎禁罝蔍【11】,設 阱鄂【12】,以實廟庖,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蘗【13】,澤不伐夭【14】,魚禁鯤鮞【15】,獸長麑麋【16】,鳥翼鷇卵【17】,蟲舍蚳蝝【18】,蕃庶物也。古之訓也。今魚方別孕,不教魚長,又行網罟,貪無藝也【19】。”
公聞之曰:“吾過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無忘諗【20】。”師存侍, 曰:“藏罟不如置里革于側之不忘也?!?br>
【注釋】
【1】宣公:魯宣,公元前608——前591年在位。濫:用魚網捕魚。泗水:河名。源于山東泗水縣,經曲阜、濟寧入江蘇省境。
【2】里革:魯國人:位至大夫。罟(gu):捕魚用的網。
【3】土蟄:指有冬眠習性的動物。
【4】水虞:執掌漁業水產的官員。罛(gu):捕捉大魚的魚網。罶(liu):捕魚簍子,大肚細頸,魚只能進不能出。
【5】登:求取,與“得”通。
【6】嘗:將新鮮食品首先用于祭祀祖先,稱為嘗新。寢廟:指宗廟,古代宗廟分前后二部分,前為廟,后為寢,合稱寢廟。
【7】 宣: 疏通。 氣: 指春天漸暖的陽氣。
【8】 獸虞: 掌管捕獵鳥獸的官員。 置 (ju): 捕兔的網。 羅: 捕鳥的網。
【9】矠: 用尖硬的工具扎取。 槁: 涼曬的干, 指魚干。
【10】 阜: 生長。
【11】 罝蔍: 應為“蔍(zhu) 蔍”, 即小魚網。
【12】 阱鄂: 埋有尖木樁的捕獸陷坑。
【13】 槎: 伐木。 蘗: 破伐后再生的嫩枝。
【14】 夭 (ya): 嫩細草木。
【15】鯤: 魚之子的總稱。 鮞 (er): 小魚。
【16】麑 (ni): 小鹿。 麋 (yao): 小駝鹿。
【17】 彀 (kou): 雛鳥。
【18】舍: 拋棄, 舍棄。 蚳: 幼蟻。 蝝 (yan): 蝗的幼蟲。
【19】 藝: 限度。
【20】 諗 (shen): 諫勸。
【賞析】
《里革斷罟匡君》寥寥十數行, 短短二百文。 雖非宏篇巨著, 卻也言簡意駭, 殊堪玩味。 你看那里革的議論是多么精辟簡練而又讓人折服:“山不槎蘗, 澤不伐夭, 魚禁鯤鮞, 獸長麑麋, 鳥翼彀卵, 蟲舍蚳蝝, 蕃庶物也。”不準砍伐幼樹嫩草, 禁止捕獵小魚幼獸; 保護雛鳥、 鳥卵, 保護有益于人類的幼蟲, 讓自然界的萬物繁衍生長, 造福人類。 這難道不是兩千多年前, 我們的祖先依循客觀的自然規律, 從人類的長遠利益出發, 而起草的“水產資源保持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保護法”的初稿嗎?
現今的世界, 已被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類自己損壞得瘡痍滿目, 山林砍伐殆盡, 鹿獐幾近絕跡, 澤沼行將枯涸, 值此嚴重關頭, 許多國家的有識之士才驚慌失措地呼吁人們制定法規、 采取措施。 與此較之, 我們華夏的祖先在兩千多年以前, 在人類文明剛剛起步的混沌初開時代, 在魚蝦盈池、 鹿狍遍野、 水草豐美、 森林茂密, 自然資源極其富足的時代, 就提出了“鳥獸孕, 水蟲成, 獸虞于是乎禁置羅”,“鳥獸成, 水蟲孕, 水虞于是乎禁罝蔍”這樣一些有節制的捕獵措施, 不正是具有遠見卓識嗎?
一篇好的記敘文章主題思想的闡發, 總是靠人物、 情節、 語言來實現的。 本文三者均具風采, 尤以人物塑造最佳。
在君權高于一切的封建社會里, 臣子對于君主的過失一般有兩種態度: 奸者獻媚慫恿, 以博取主子的歡心; 忠者婉言勸諫, 以匡其咎。 而里革又是一種什么態度呢? 當他看到魯宣公濫捕于泗的時候, 先用行動來阻止——“斷其罟而棄之”。一“斷”,一“棄”,區區兩字表現出里革對濫捕的憤慨心情和不怕觸怒君主、為保護自然資源甘冒以下犯上之罪的大無畏精神。里革戇直的秉性,無私無畏的氣概躍然紙上,十分逼真生動,妙肖傳神。
果敢的行動之后,其方論更是慷慨陳詞,句句擲地有聲。他對宣公的講諫既不轉彎抹角,也沒有一字一句的婉詞:“今魚方別孕,不教魚長,又行網罟,貪無藝也?!眹涝~譴責,辛辣嘲諷,進一步表現出里革剛直不阿的性格特點。
魯宣公這個人物雖是放在被動的位置上,被臣下行動犯難,言語嘲諷,似顯尷尬。但他聞過則喜,不但沒有治罪里革,反能省悟自身,并囑有司把網收藏好,以便睹物思過的舉動,出人意外。“吾過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無忘諗。”只此一語,足見宣公的寬宏大量,委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賢君!
文中還有一個不受人注意的人物——東師存。存只說了一句話:“藏罟不如置里革于側之不忘也?!彪m只一語,其含蓄幽默的秉性可斑全豹,與里革剛直不阿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照。
結構緊湊,詳略得兼,應是本文的另一特點。里革斷罟匡國君、宣公納諫思過、東師舉才薦賢,三個層次經緯分明。是文雖短,卻刻畫了三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其謀篇布局之精巧,令人擊節嘆賞。
上一篇:《古文觀止·歐陽修·釋秘演詩集序》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國語·里革斷罟匡君》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