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錫九
西風一葉下亭皋, 明鏡今朝見二毛。
剩有中原歌哭意, 鳴蟬滿樹讀《離騷》。
蔣智由
這首詩約作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時作者旅居日本。他身在異國,卻時刻關心著自己的祖國,寫下了這篇抒懷短章。
詩人由秋令到來,蕭瑟的西風,吹下一片黃葉,飄落到平野上,很敏感地想到一年行將過去,自己又增加了一歲。拿來鏡子一照,看到自己的鬢發花白,已經蒼老了。上句用《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的句意。下句則用了晉潘岳《秋興賦》:“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的意思。蔣智由的生年無法考定,據此所說,他作這首詩時可能也就在三十二歲左右。他與潘岳一樣,感嘆自己雖富于春秋,卻已經顯得衰老了。
不過,作者的真正意思,并不是為個人的衰老而悲嘆。他是有感于歲月蹉跎,自己挽救危亡的祖國的抱負無法施展。因此,第三、四兩句就說,他熱切地關心著中原大地,心中充滿了為她的前途命運而悲歌痛哭的忠憤之情。所以,在這秋風蕭瑟,滿樹都是凄切哀婉的蟬鳴聲的時候,讀著屈原的長詩《離騷》,就更覺得慷慨悲涼了。剩有,盡有。中原,此處不僅指黃河兩岸的中原地區,而且泛指神州。《離騷》是屈原被放逐后,抒發政治失意的牢騷憂思之作。當時蔣智由旅居東瀛,遠離故國,借讀《離騷》來寄托他懷念祖國,為國家擔憂的思想,是比較切合的。同時,詩又是在“鳴蟬滿樹”凄涼冷落的客觀環境下來抒發感情,情景融合,互相映發,其憂愁悲憤的情懷顯得更深廣。末句既被用作詩題,又與首句呼應,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前后一致的氛圍,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如果我們把這首詩里憂思故國的情懷,放在作者生活的背景下,從舊民主革命先驅者的革命要求和革命實踐的真實情況出發,來加以理解,就可以體會到,此詩表達了作者在特定時代的強烈的愛國感情,是一首有進步意義的好詩。
上一篇:張敏《魯連臺》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常國武《鷓鴣天》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