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新時期的深入與拓展》
粉碎“四人幫”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史的航船撥正了方向后,毛澤東詩詞研究工作在短時期內迅速排除了“左”的和右的干擾,突破了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禁錮,終于回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健康的學術軌道,特別是在70年代末以及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的“毛澤東熱”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時期的毛澤東詩詞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撥亂反正,走向深入時期(1977—1984);二是平穩發展時期(1985—1988);三是“毛澤東熱”時期(1989—1992)。
在粉碎“四人幫”后的兩年中,毛澤東詩詞研究著重在于撥亂反正,以恢復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學風,很多學者已注意從形象思維、意境、對古典詩詞的點化、創作方法等方面研究毛澤東詩詞。其中,吳歡章的系列論文《萬山紅遍——學習毛主席詩詞》、《巨大的思想深度——學習毛主席詩詞》(《詩刊》1977年11月、1979年9月號),吳奔星的《毛主席詞是運用形象思維的光輝典范》(《語文學習》叢刊)1978年第4期),以及邢熙環的《“意境”新識——學習毛主席詩詞中的藝術辯證法》(《詩刊》1977年12月號),影響較大。但與“文革”前的論著相比,這些文章深入的程度仍不夠,特別是缺乏整體性的研究。
1978年9月9日,在毛澤東逝世兩周年之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的《詩詞三首》,即《賀新郎<揮手從茲去>》、《七律·吊羅榮桓同志》、《賀新郎·讀史》。詩詞名家、毛澤東詩詞研究專家臧克家、趙樸初、吳奔星、霍松林等,紛紛發表評論文章,指導人們去閱讀。然而,由于十年“文革”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研究定勢,在評論這三首詩的時候,很多人仍以單純的階級斗爭觀點來理解,如臧克家說,“毛主席的詩教,是階級斗爭,革命斗爭”(《詩刊》1978年10月號)?!兜趿_榮桓同志》,分明是挽幛之作,卻被說成是批判林彪的。實際上毛寫這首詩是1963年,正是林彪地位上升的時期,說是批林當然不對。這說明“左”的流毒在毛澤東詩詞研究中,仍然沒有肅清。多數講析文章仍有穿鑿附會之嫌,未能擺脫過去庸俗社會學傾向的束縛,沒能對詩詞的審美特征以應有的重視。這里值得提及的是季世昌的《關于正確理解毛主席詩詞的幾個問題》一文(《南京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文章說,理解毛主席詩詞,應從毛澤東與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中得到啟示:1.要了解當時階級斗爭的形勢,要了解詩詞所寫的革命斗爭史實,但又不能把毛詩當作簡單的政治圖解或歷史的實錄;2.要了解毛主席寫作時的親身經歷,但又不要過分去作不必要的考證;3.為了更好地理解詩詞,可結合學習毛主席的有關著作,但又不能把科學論文和詩詞等同起來;四,要懂得毛澤東詩詞運用的典故和成語;但又不要刻意求深,無止境的索隱。表明了大多數研究者的共識,即從詩的角度,從歷史事實出發來探索毛澤東詩詞。
1978年,湘潭大學中文系發起了“毛主席詩詞教學座談會”,于10月23日至11月8日在毛澤東的家鄉韶山召開,全國50多所高校和其他單位的代表,參加了建國以來首次規模盛大的座談會。會議就毛澤東詩詞的教學、科研廣泛交流了經驗,充分地討論,倡議成立全國性的毛澤東和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詩詞研究會,并向中共中央宣傳部呈送了書面請示報告。議定編寫《毛主席詩詞專題課教材》、《毛主席詩詞創作活動大事記》、《毛主席詩詞研究資料索引》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詩詞選注》等四種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這次會議對推動毛澤東詩詞研究的深入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隨后,四川、遼寧等地也先后召開了全國性的毛澤東和老一輩革命家詩詞研究的學術討論會。特別是1979年5月,由西南師院中文系主持召開了由全國63所高校和有關單位參加的“毛澤東和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詩詞座談會”,對1978年在韶山確定的四種協作的教材、教參的初稿進行了討論,同時正式成立了毛澤東和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詩詞研究會,約請臧克家、周振甫、郭化若為研究會顧問,選舉了以內蒙古大學魯歌教授為會長的理事會,從1979年6月至1980年上半年,研究會編輯出版了六期“研究動態”,發表論文、回憶文章、采訪材料、活動簡訊等60多篇,極大地推動了高校毛澤東詩詞教學與研究的向前發展。
由于全國性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的成立,各大學紛紛成立相應的毛澤東詩詞學習、研究小組,使研究工作日趨活躍、深入,從多角度來研究毛澤東詩詞的成果不斷涌現。70年代末期,各高校出版的《毛主席詩詞注解》、《毛主席詩詞講解》、《毛主席詩詞淺釋》等教材,有幾十種。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毛主席詩詞》教研組,還專門編選了46萬多字的《毛主席詩詞學習參考資料》,由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正式出版。該書意在幫助讀者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毛主席詩詞博大宏深的思想內容,選錄的資料,包括相關的歷史背景,重大事件,主要人物、一些作品和詩詞寫作、發表的經過等等。在此之前,廣東人民出版社也出版了類似的參考資料。這些教材、教參的編寫者,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不再對毛澤東詩詞作單純的政治圖解,對過去教材中的毛澤東詩詞的講解、注釋,采取了審慎的態度。對錯誤的說法,堅決摒棄,對詩詞的主題思想、寫作目的,不再妄下結論,對爭議的問題,提倡爭鳴。對過去忽略的研究領域,如詩詞格律、表現方法、語言藝術等,則有意側重,把有關的研究,引向深入。同時,人們還注意研究毛澤東的詩詞藝術觀,以更深入地探討其詩詞劍作。特別是毛澤東給陳毅談詩的一封信,談到律詩要講平仄,詩要用形象思維以及中國詩歌的發展方向等問題,涉及到了寫詩的方方面面,顯示出了毛澤東的精辟藝術見解,許多高校因此編印了《毛主席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的學習參考資料。進入80年代初期,福建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全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詩詞研究會集體編寫的《毛澤東詩詞研究》、《毛澤東詩詞學習資料》、《毛澤東詩詞研究資料索引》三書,標志著毛澤東詩詞研究的全面發展。由孟慶文主編的《毛澤東詩詞研究》在過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毛澤東詩詞作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從題材、主題、思想、情感、語言、創作方法、藝術構思與風格等八個方面,充分肯定了毛澤東詩歌在思想、藝術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譽之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壯麗畫卷”,對毛澤東詩詞在中國現當代詩歌發展史上所做出的獨特貢獻和所產生的深刻影響,以及它在現代中國詩壇和民族詩歌歷史上的崇高地位,作了充分的肯定。而由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編的《毛澤東詩詞研究資料索引》,收錄了從1957年到1979年間,各地報刊研究毛澤東詩詞的重要論文,分為綜合研究,分首研究,詳錄了一百多種毛澤東詩詞研究、學習、講解的專書(大多數為非正式出版),為研究者查閱以往的研究資料,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特別值得慶賀的是,1983年12月,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了魯歌的專著——《毛澤東詩詞論稿》。該書14萬字,上半部分綜合論述了毛澤東詩詞的革命政治內容和藝術形式的統一,創作方法上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結合,以及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語言特色等。下半部分為談毛澤東詩詞札記,對毛詩中描繪的景物、使用的意象、典故以及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作了簡明扼要的闡釋。匯集魯歌多年研究心得的這部論稿,是建國后第一部綜合研究毛澤東詩詞的個人專著,而且在研究方法上,給后來的毛詩研究開辟了新路,即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毛詩作比較全面的論述和評價,開闊了學術視野,也推進了研究的深度。這一時期,從審美角度談毛詩的文章逐步增多。如王魯湘的《從時、空、人關系看毛澤東詩詞的崇高美》(《湘潭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陳望衡的《試談毛澤東詩詞中的自然美》(《晉陽學刊》1982年第6期),以及石明輝兩篇重要論文《虛實相生——毛澤東詩詞藝術辯證法之一》、《毛澤東詩詞動靜制宜的藝術辯證法》等(分別見《湘潭大學學報》1982年第2期、《湘南師院學報》1982年第2期)各高校學報都能散見毛詩的研究論文。
從1984年開始,毛澤東詩詞研究進入相對沉寂時期,過去那種大規模的集束式的研究狀況沒有再出現,很多學者的研究轉換了方向,不再關注毛澤東詩詞,這種沉寂時期持續到1988年。特別是1985年前后,毛澤東詩詞的熱潮過去了,出現了不正常的低潮冷落時期,許多書店買不到毛澤東詩詞。這段時間,各地報刊發表的研究論文極少。盡管1986年12月,《毛澤東詩詞選》最新版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也沒能形成過去的那種學習與傳頌的熱潮。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學術研究領域越來越開闊,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1985年前后的“新方法熱”,1987年前后的“文化熱”,吸引了人們的新視線,沖淡了毛詩的研究。2.是文藝界否定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暗流起到作用,毛澤東詩詞也遭到貶斥,很多“新潮”批評家認為毛澤東文藝的內核是堅執文藝的政治實用功能,是“過時”了,毛澤東詩詞“陳舊”,甚至不承認它是藝術品,否定它具有藝術的美學價值。3.在“文革”期間,毛澤東詩詞研究出現畸形,毛澤東詩詞被嚴重歪曲,那種不良影響在人們的腦海中并未廓清。在徹底否定“文革”的社會風潮下,要否定的是那種風氣,但毛澤東詩詞本身也受到了影響。
但是,在這樣的學術環境下,仍有一批學者孜孜不倦致力于毛澤東詩詞的科學研究,特別注重從審美的角度探討毛詩的藝術性及美學特征。這類文章多集中在崇高美的探討上,較有影響的是劉漢民的《毛澤東詩詞的崇高美》(《光明日報》1984年2月4日),陳繼會的《美的崇高感——談毛澤東的詩》(《毛澤東思想研究》1986年第4期),前者認為,崇高美或陽剛美是毛澤東詩詞“最突出最鮮明也是其基本的審美特征,并表現為一種極其巨大的力的美,描繪形象的崇高以及產生的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升華人的志趣情操、給予人以前進的巨大動力的審美效應”。后者則從審美主體的心理感受出發,認為毛澤東的詩是“實踐與現實的艱巨斗爭”的偉大詩章,每每把人們帶入壯美的境界中。這種崇高美是他及他所代表的那個階級的“偉大心靈回聲——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本人及這一階級襟懷、情操、氣魄、膽識的寫照”?!皞ゴ蟮男撵`熔鑄出華彩奪目的詩篇,輝煌的詩章映襯出高尚的靈魄。”
毛澤東不僅是詩人,更是思想家、哲學家,因而在詩中很善于用辯證的藝術手法,點化前人的詩句,進行創新。研究者們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如吳蓉章的《詩中精華、藝苑奇葩——談毛澤東詩詞中相反相成的辯證手法》(《毛澤東思想研究》1985年第2期),認為他運用的相反相成的辯證手法,主要體現在:抓往事物的內在聯系,多側面地進行藝術開拓,以創造新穎獨特的藝術境界;善于吸取傳統藝術理論營養,以簡練的筆法從一對矛盾的相反方面來烘托藝術氛圍,增強藝術效果,從主客觀的不協調中,寫出本質的統一與協調,開拓新的藝術天地;通過對立面的相互對比、映襯的手法,使藝術形象更為鮮明、主題思想更加突出;借鑒歷史文化時往往反其意而用之,從“陳”中推出新形象、新境界來。而肖永義的《運化無痕,推陳出新——毛澤東詩詞點化藝術初探》(《毛澤東思想研究》1987年第2期),專門論述了毛澤東詩詞對前人詩文的點化,認為在已發表的50首詩詞中,約有五六十處,可分為五種類型:1.引用前人成句,包括僅換掉其中的一兩個字,2.用前人句中的疑語,3.熔裁改造前人句,4.借鑒前人作品中的意境或表現手法,5.仿用前人作品的某些字面和形式結構。
值得稱道的是,孟慶文的《試談毛澤東詩詞的藝術成就》一文(《遼寧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不僅正面論述了毛澤東詩詞在創作方法、古為今用、語言運用等方面的典范,而且也明確指出,由于主客觀原因和歷史局限,使毛澤東詩詞在題材方面,反映時代和人民的生產生活方面,仍顯得不夠十分全面和寬廣。一些在戰爭年代于馬背上哼成的小令,內容雖好,藝術表現卻不夠搖曳多姿;有些反帝反霸的篇章,戰斗性雖強,但在格律方面略有欠合,雖有所突破,可看做是創新,但大家之作,既以格律為準則,如能嚴守則更為上乘。
此外,石明輝的長篇論文《論毛澤東詩詞的形象思維》在本時期也較有影響(《揚州師范學院學報》1987年1、3期)。文章認為,毛澤東詩詞直接地概括了革命的原理和原則,整個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有鮮明而強烈的政治傾向性。但這種鮮明決不是在詩中寫革命的標語口號,其強烈也不是在詩中喊革命的豪言壯語。相反,詩人注重運用詩的形象和詩的語言,注重把革命的詩教體現在相應的藝術形象之中。因而其詩詞所體現的革命宇宙觀、人生觀、歷史觀、思想和理想,就不是靠直接的判斷和推理,而是采用形象思維的手段,借助于具體形象來體現的。從形象思維的角度來研究毛澤東詩詞,回到了詩的本體,得出的結論也就令人信服。
這時期,有關毛澤東詩詞的注釋,比過去更科學、更準確了。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毛澤東詩詞選》,該書編選了自1918年至1965年間毛澤東的詩詞50首,是歷年出版收入詩詞最多的選本。該書是在胡喬木的主持下編選的,注釋者皆是詩詞名家,如周振甫等。不僅對每首詩詞所涉及的歷史事實、人名地名、典故出處、難詞難句,作了必要的介紹和解釋,而且采錄了相當數量的毛澤東本人對自己詩詞所作的注釋與解釋,從而大大提高了該書解釋的權威性,為人們深入理解、研究毛澤東詩詞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同時,對某些詞句的解釋別開生面,新穎獨到,為以往注釋所未道,并糾正了過去選本中一些不恰當的注釋。該書出版后,一些報刊發表了有關的評論文章,如劉白羽的《一代風騷——讀〈毛澤東詩詞選〉》(《紅旗》1986年第10期),吳正裕的《一本有特色的毛澤東詩詞注選本》(《文獻和研究》1987年第2期),以及武陵子的《新編〈毛澤東詩詞選〉注釋的幾個特色》(《中國圖書評論》1987年第3期)等等。這些文章或是頌揚毛澤東詩詞的史詩氣魄與地位,或是針對一些具體的注釋問題,提出商榷意見,表現出科學、理性、求實的精神。像過去毛澤東詩詞出版時產生的轟動效應,沒有再出現,這也是文學、文藝研究多元化發展的結果。爾后,文藝界那股否定毛澤東文藝思想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毛澤東詩詞跟著受累,有關的研究文章很難發表出來。從1987年下半年起至1988年,在各地的報刊上很難看到有關毛澤東詩詞研究的文章,即是最好的證明。
從1989年起,隨著“毛澤東熱”的興起,有關毛澤東的日常工作、學習、生活、情趣方面的書格外暢銷。為了滿足人們領略毛澤東詩詞的魅力,從中反映毛澤東本人的方方面面的超人之處,各出版社相繼出版、重印了毛澤東詩詞的注釋、鑒賞方面的書。如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毛澤東詩詞選》、中國青年出版社8次重印臧克家講解、周振甫注釋的《毛澤東詩詞講解》。1989年7月,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易孟醇的《毛澤東詩詞箋析》、1990年7日廣西漓江出版社出版了石森的《毛澤東詩詞注釋》,安微文藝出版社也重版了張滌華在文革前出版的《毛澤東詩詞小箋》,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蕭永義的《毛澤東詩詞對聯輯注》。同時,隨著“鑒賞辭典熱”的興起,有關毛澤東詩詞鑒賞的書也涌現出來了?,F在可以看到的有三本:臧克家主編的《毛澤東詩詞鑒賞》(河北人民出版社)、王臻中、鐘振振主編的《毛澤東詩詞鑒賞》(江蘇古籍出版社)、張晶等編選的《毛澤東詩詞鑒賞》(大連出版社)。專門研究毛澤東詩詞的著作則有路則逢等編著的《毛澤東的詩詞藝術》(山東大學出版社,該書系“毛澤東的藝術世界”叢書之一)。李子健的《毛澤東詩詞探索》(河海大學出版社)、劉漢民的《毛澤東詩詞十美》(長江文藝出版社)等。同時,毛澤東詩詞作為辭條進入一些大型工具書。而報刊上發表的各種毛澤東詩詞研究的文章,也比過去大有深度。
本時期的毛澤東詩詞研究可具體歸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毛詩的單篇鑒賞與分析,注重審美內涵的發掘以及從文本的角度作藝術分析
這一時期出版的多種鑒賞辭典皆是這樣做的。如江蘇古籍版的鑒賞文字大多從“抒情主人公”的角度,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毛澤東的情感世界方面,探索毛詩的內涵,從而道出了前人未說出的多層意蘊。而大連版的鑒賞文字,著重鑒賞毛詩的藝術美的審美特色,較為細致的這些鑒賞,擺脫了過去的講解大多為政治圖解,單純強調思想內容、政治意義的偏向。
(二)有關的注釋更為科學、準確
毛澤東所作的是舊體詩詞,大量的字、詞、句必須進行注釋,才能避免閱讀、理解的偏差。這項工作盡管人們從一開始就花大力氣去做,但在“文革”前和“文革”中,大多數的人們并未把毛澤東的詩詞當作“詩”來理解,因而常常誤解誤讀毛詩。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毛澤東詩詞選》雖然注釋詳細、全面,具有權威性,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后來的幾本便作了糾正和商榷。易孟醇的《毛澤東詩詞箋析》,王臻中等的《毛澤東詩詞鑒賞》的注釋,都比《毛澤東詩詞選》中的注釋更為詳盡,并糾正了其中失之準確、模棱兩可的注釋,特別是后者,對51首毛澤東詩詞的注釋有10萬多字,不僅對每首詩詞的創作背景、緣由、要旨、初次發表時間作了準確的敘述,而且對字、詞、句的來源、在古詩詞的用法,都作了溯源求本,從注釋中,讓人們看到毛詩是如何從古典詩詞中吸取營養,進行藝術點化的,顯示了札實的注釋之功力。
比如,對于《毛澤東詩詞選》中所收的《吊羅榮桓同志》之句“紅軍隊里每相違”的注釋,編注者將“每相違”釋為“常有不同意見的爭論,即同林彪鬧矛盾”。很多人提出商榷意見。漓江本、大連本、江蘇本,都釋為“每每難以見面”。為什么呢?一是因為這首詩是吊詩,而不是敘事詩或誅文,悲意甚濃,絕無數罪林彪之意;二是詩中貫穿的背景是“反修”,與林彪風馬牛不相及,當時林彪正受毛的厚愛。而在紅軍時期,毛澤東和羅榮桓確實曾有兩次因為黨內軍內發生意見分歧或路線斗爭而暫時離別。從這點即可看出,新出的幾種毛澤東詩詞注釋本是非常注重準確性、科學性的。
(三)毛澤東詩詞的綜合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
不僅出版了《毛澤東的詩詞藝術》、《毛澤東詩詞十美》等專門性著作,而且還發表了相當多質量高的論文,研究領域有了新的開拓,研究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這些研究成果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注重對毛澤東詩詞作整體、系統、藝術的考察。對其題材、主題、詩情、風格、創作方法等各層面皆作研究。如山東本的《毛澤東的詩詞藝術》在吸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用生動的語言和事例剖析了毛澤東詩詞的藝術意蘊,而且把和前人同題材的詩作比較,以顯毛詩的獨創之處。同時分析也較為細膩,對毛詩的歷史地位、創新精神、創造的意境以及多種藝術手法,都作了表述。但敘述性的比重太大,論述性的內容不夠。而劉漢民的《毛澤東詩詞十美》,則是他多年對毛澤東詩詞審美研究成果的系統化。該書把毛詩的美景特征歸為崇高美、史詩美、人格美、神韻美、繪畫美、含蓄美、典雅美、曉暢美、章法美、音樂美。拓展和深化了毛詩的研究。
這一時期探尋毛澤東詩詞審美奧秘的文章,多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的美學觀點作指導,并參照東西方的美學理論,從藝術本位的角度來探討,發掘出了毛詩的真正內涵。如胡為雄的《把詩當作詩看待》(《毛澤東思想論壇》1989年第3期)、劉漢民的《毛澤東詩詞的人格美》(《毛澤東思想研究》1990年第3期),石明輝的《論毛澤東詩詞——毛澤東詩詞藝術論,引論》(《揚州師院學報》1990年第4期、1991年第1期),以及王臻中的《詩卷長留、詩史增輝——重談毛澤東同志詩詞》(《南京師大學報》1990年第3期),都是這方面的力作。如劉文在對毛澤東50首詩詞作了全面考察的基礎上,認為毛澤東詩詞體現了毛的人格美。具體表現為:1.愛國主義的情操美,2.共產主義的理想美,3.挑戰無畏的性格美。而毛詩的抒情主體是:“挑戰、無畏”的性格,因而能給人以崇高,壯美的美感。無疑是從審美角度研究毛詩內核的力作。石明輝的長篇論文,則是其書稿《毛澤東詩詞藝術論》的引論。文章首先介紹了毛澤東詩詞的寫作發表情況,接著重點介紹了毛澤東詩詞的史詩特色、詩教藝術、詩詞形式和美學特征,最后就30多年來毛澤東詩詞的研究狀況作了回顧。其中談到毛澤東詩詞美學特征時認為,可用“大而化”來概括,它的“大而化”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大”,“大”是美的現象形態,由“大”而表現為崇高的美;一是“化”,“化”指美的表現方法,由“化”而形成辯證的美。毛詩的崇高美,就是通過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的描寫表現出來的。他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大都著眼于外部感性特征巨大的物象和景象,“這些景物形象就具有了一種由數量和力量的無限性交融而成的,達到動靜和諧的崇高美”。作者最后總結說:“由‘大而化’顯示的崇高美和辯證美,是毛澤東詩詞美學的兩個最基本的特征,正是這兩個特征構成它特有的美學價值和特殊的美學個性?!敝劣谕跽橹械奈恼?,則認為內容浩瀚厚實是毛詩的鮮明特色,并重點談了他在詩詞創作中對藝術辯證法的駕馭,主要表現為實與虛,意與境,新與舊,莊與諧,多與一等的辯證處理,從而進入了“自由王國”的境界。
綜合研究的文章,第二類則是從毛澤東與傳統文化關系的角度,來探討其詩詞創作的文化意蘊。眾所周知,毛澤東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和扎實的國學根基,再加上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使他的思維能力超群,對社會事理的發現、理解,才具有驚人的敏銳和深邃。他的藝術創造才能,也是以此作為基礎的。過去,人們在研究毛澤東詩詞時,多注意從詩詞的形式、格律、用典等方面審視,看毛詩的創新。而對整體的傳統思維方式,儒、道思想的影響探討不夠。本時期的研究者們在這方面作了努力,而且集中在探討與莊子美學思想方面。如熊國華、劉麗莎的《毛澤東詩詞與莊子美學思想》一文(《毛澤東思想論壇》1989年第4期),認為毛詩從總體風格看,偏重于陽剛之美,而這種陽剛美,在很大程度上受莊子美學思想的影響。在文中,作者把《莊子》中對美的看法羅列起來,與毛詩加以比較,認為從毛澤東早期“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到晚期的“鯤鵬展翅,九萬里……”,明顯受《逍遙游》的影響。最后指出:“毛詩在思想美、陽剛美、意境美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莊子美學思想的影響。他批判地繼承了莊子美學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并加以改造和發展,創造性地運用于自己的詩詞創作中?!痹谔接懨珴蓶|詩詞與傳統文化思想方面,該篇文章是相當嚴謹、深刻的。此外劉高潮的《不拘一格、推陳出新——談毛澤東詩詞的用典藝術》(《毛澤東思想研究》1989年第2期),杜賢榮的《汪洋浩瀚,意蘊宏深——毛澤東詩詞運用〈莊子〉典故意義試析》(《毛澤東思想研究》1990年第1期),都是從用典方面作為突破口來談毛澤東詩詞是如何繼承和革新傳統文化精華的。如后者稱,在正式發表的50首毛詩中,引用過《莊子》典故的就有7首13處。對《莊子》的運用,貫穿其詩詞創作的全過程。毛詩這種用典的專一,是其思想與藝術創作上強調“自由”的結果,這正是浪漫主義的實質。王臻中的《詩卷長留,詩史增輝》一文,也專設“對傳統精華創造性的繼承革新”一節,從“運用比喻,象征等習慣手法的不落俗套”、“巧妙采集神話傳奇,并借以構筑獨辟蹊徑的藝術圖像,從而出神入化地抒寫獨特情態”以及“用典而不為典所用,遵循格律而不受其束縛,從而別開生面地遣詞命意,創造獨特意境”等三個方面,談毛詩對傳統文化繼承革新的具體表現。全面而深刻。
此外,一些研究者還從新的角度,運用新的方法嘗試毛詩研究,如楊先農的《狂飆為我從天落——毛澤東詩詞激進美學因素芻議》(《毛澤東思想研究》1989年第2期),從毛澤東斗爭的性格,論述了毛詩中的激進美學色彩。楊文認為,毛澤東的詩詞創作比他的政治軍事著作、文件、信件更鮮明地、更形象地體現毛澤東處世哲學和飄然欲仙的浪漫主義態度,包含著扣人心弦的激進美學色彩。為什么呢?在毛澤東看來,美是一種歡樂,而歡樂的內涵就是“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斗爭就是歡樂,就是美。這種“斗爭的美”充溢于詩詞之中,“一掃中國傳統詩壇那種隱忍不發的陰霾,把斗爭的狂想激情傾注在每一首作品中,體現出作者桀驁不馴、藐視險惡、隨時準備向環境挑戰的大無畏氣概”。當然,作者所說的毛澤東的“斗爭性格”,對其詩詞創作影響到什么程度,尚有待于具體的探討。
還要值得提及的是,在90年代初期毛澤東著作大型工具書的出版熱潮中,毛澤東詩詞己作為辭條進入這些辭典中。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的360萬字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云著作大辭典》,長春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的1140萬字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著作大辭典》(皆為高狄主編),兩本辭典都收入了公開發表的毛澤東50首詩詞,每首作為一個辭條,包括原文、寫作背景、思想內容、藝術特色等方面的內容,規模在800字左右。而由中國國際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的《毛澤東著作大辭典》(袁競主編,286萬字),不僅把50首詩詞逐個列為辭條,而且還對建國后的毛澤東詩詞選本、外文譯本和研究成果作了簡略的介紹。毛澤東詩詞進入大型工具書,從一個側面表明,毛澤東詩詞的普及工作在90年代正走向深入。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關毛澤東佚詩及相關背景材料的發掘,也取得了重大收獲。毛澤東作為一個卓越的詩人,生平寫下來的詩詞決不止于現在公開發表的50首。近年來,一些出版物上陸續披露了一些毛澤東的佚詩。1988年4月10日,《中國青年報》披露了毛澤東1909年寫的《詠蛙》一詩:“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痹撛娤灯癜l現的毛澤東最早的一首改寫他人的詩作。而《虞美人》一詞的公開發表,則揭開了一個歷史之謎。1957年1月,毛澤東的18首詩詞在《詩刊》創刊號上發表,李淑一讀后分外激動,遂想起毛澤東早年與楊開慧戀愛時,曾贈給楊一首《虞美人》詞,當時楊開慧極為興奮,曾拿這首詞給李淑一看,說毛澤東非常愛她??上?,幾十年過去了,李淑一只記得開頭兩句,下面的全忘了。于是,她寫信給毛澤東,要求主席將《虞美人》原詞抄給她,但毛澤東回信說,“開慧所述的那首不好,不要寫了吧”。另贈一首《蝶戀花》。三十多年過后,1989年9月19日的《湖南廣播電視報》終于將《虞美人》詞公布出來了:“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無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曉來百念皆灰燼,倦極身無憑。一勾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边@首詞大有助于人們認識青年毛澤東的情感世界,比《賀新郎》詞要早得多。此外,毛澤東在湖南一師時期作的《悼易昌陶》(五古),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的《毛澤東早期文稿》作了收錄。稍后,易孟醇在1991年1期的《毛澤東思想研究》上,發表了《毛澤東的早期一首古風簡析》一文,對這首五古作了扼要的分析。1990年11月號的《八小時以外》雜志上,刊登了秦曉鷹的《情滿天地間——毛澤東秘書林克訪談錄》一文,其中談到了1959年11月毛澤東在杭州游覽時隨口吟的兩首詩。一首是《登北高峰有感》:“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飛鳳亭邊樹,桃花嶺上風。熱來尋扇子,冷去對美人。一片飄飄下,歡迎有晚鶯?!绷硪皇自缫蚜鱾鞯摹犊瓷健罚骸胺碥S入七人房(指汽車——筆者注),回首峰巒入莽蒼。四十八盤才走過,風馳又已到錢塘。”另外,1991年9月21日的《周末》報上,刊登了陳安吉的《毛澤東的一首佚詩——題〈中國婦女〉之出版》一文,認為毛澤東1939年6月1日為延安出版的《中國婦女》雜志的題詞:“婦女解放,突起異軍,兩萬萬眾,奮發為雄。男女并駕,如日方東,以此制敵,何敵不傾。到之之法,艱苦斗爭,世無難事,有志竟成。有婦人焉,如旱望云,此編之作,佇看風行?!睉斂闯墒撬难栽?。1990年,香港昆侖制作公司出版了劉濟昆編的《毛澤東詩詞全集》,該書收有毛澤東詩詞59首(包括《祭母文》),其中沒有公開發表的是8首:《詠蛙》(1909年作)、《挽易昌陶》(1915年作)、《虞美人·贈楊開慧》(1920年作)、《挽戴安瀾將軍》(1942年5月作)、《七絕·仿陸放翁》(1958年12月21日作)、《卜算子·悼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艾地同志》(1965年12月作)、《無題》(1973年春作)、《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1973年8月5日作)。其中有些詩作,在“文革”期間曾廣泛傳抄,只不過沒有收入有關集子罷了。1991年,劉濟昆在所編的《中共巨頭詩詞選》中,又收入了毛澤東在1959年、1961年作的兩首佚詩《讀報有感》。這樣綜合起來看,目前已經發掘出來的沒有公開發表、尚待考證的毛澤東詩詞已有10余首。當然,如何引導人們去正確理解這10余首詩詞,是研究者們近期的重要任務之一。
在“毛澤東詩詞研究”的學科建設方面,研究者們為了加強整體研究,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這幾年還把“毛澤東詩詞研究之研究”的工作作了重大推進。其中,劉漢民的《毛澤東詩詞研究概述》(《社會科學動態》1991年第1期)和毛代勝的《毛澤東詩詞研究概述》(《求索》1991年第5期),是這方面的力作。劉文篇幅不長,但概括性較強,認為從1957年到1990年,毛澤東詩詞研究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文革”前十年,“文革”時期,近十多年。第一個階段主要是對各篇詩詞作注釋與評析;第二個階段是嚴重歪曲時期;第三個階段則是開拓與提高時期,表現為對毛澤東詩詞的注釋更為豐富、準確,整體性研究和審美探奧的加強。后者篇幅稍長,把國內四十余年來有關毛澤東詩詞學習、研究情況,分為新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個階段進行具體的描述。對前一階段,該文著重回顧了《沁園春·雪》產生的影響。對后一階段,作者又分為三個時期論述:1.建國后17年時期(1950—1966),這一時期的研究有四個特點:①賞析性的文章占相當大的比重。②出現了一批綜合性研究論文。③出版了幾種毛澤東詩詞研究專著。④關于毛澤東詩詞研究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開始得到重視。2.“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研究工作的突出特點是全國高校毛澤東詩詞注釋或講解本雨后春筍般涌現。3.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時期(1976—1991)。這一時期的毛澤東詩詞研究,基本上排除了“左”和“右”的干擾,突破了以往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禁錮,又回到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軌道。這兩篇文章,對于從事毛澤東詩詞研究的人來說,不僅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有較大的認識價值,即不忘過去的教訓,用科學、求實的態度從事毛澤東詩詞的研究。
綜合起來看,這十多年的毛澤東詩詞研究,取得的成果是相當喜人的。盡管沒有像過去那樣熱,但絕大多數的研究者們是把毛澤東詩詞當作“詩”來看的,不忘藝術的本體特征,運用綜合、系統的手法進行研究,因而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深化和拓展,得出的結論也就令人信服。從整個毛澤東詩詞研究的歷史來察看,這一時期是最值得大書特書的。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政治家與詩人的雙重胸懷》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氣象萬千的毛澤東詩詞詩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