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秦觀2
元豐二年中秋后一日3,余自吳興過杭4,東還會稽5。龍井辨才法師以書邀予入山6。比出郭7,已日夕,航湖至普寧8。遇道人參寥9。問龍井所遣籃輿10,則曰:“以不時至11,去矣。”
是夕,天宇開霽12,林間月明,可數毛發。遂棄舟從參寥杖策并湖而行13。出雷峰14,度南屏15,濯足于惠因澗。人靈石塢16,得支徑上風篁嶺17。 憩龍井亭18,酌泉據石而飲之。自普寧經佛寺十,皆寂不聞人聲。道旁廬舍,或燈火隱顯,草木深郁19,流水激激悲鳴,殆非人間有也20。
行二鼓矣21,始至壽圣院22,謁辨才于潮音堂。明日乃還。
1龍井:在杭州市西湖西南風篁嶺上,其地有龍井寺,附近環山產茶。題名:題寫姓名,以作紀念。2秦觀(1049-1100):字少游,號淮海居士,能詩文,詞為北宋一大家,有《淮海集》。3元豐二年:1079,元豐,宋神宗年號。4吳興:今浙江省吳興縣。5會稽(kuai ji):今浙江省紹興市。6辨才法師:即僧人元靜,蘇軾之友。7比:及,等到。郭:外城。8普寧:寺名。9道人:得道之人。參(shen)寥:即僧人道潛,能詩,自號參寥子,蘇軾之友。10龍井:指辨才法師處。籃輿:竹轎。11不時至:未按時到達。12開霽:放晴。13杖策:拄手杖。并湖:沿湖。14雷峰:山名,在杭州市西湖南岸。15南屏:山名,在杭州市清波門西南。16靈石碼:古山名,在杭州。17支徑:小路。18憩(qi):休息。19深郁:幽深茂盛。20殆:恐怕。21行:將。二鼓:二更。22壽圣院:寺名,離龍井很近。
【析點】 本文以精致的筆墨紀錄了夜往龍井寺的行蹤和興致。第一段從三個角度寫足此次赴邀的難度:一、倉促上路,二、天時已晚,三、沒有竹轎。條件雖差,卻能欣然而往,足見作者興致之高。強調赴邀的難度反而突現了游興的濃度,此種襯墊手法起到水漲船高的作用。
第二段為全文的重心。此段詳記步行蹤跡和喜悅之情。出雷峰,度南屏,入靈石塢,上風篁嶺,憩龍井亭,筆墨躍動,移步換景,作者匆匆的腳步和熱切的心聲躍然紙上。其間插入“濯足清澗’和“飲泉靜亭”的細節描寫,這些富于感情包孕的行為更為游興增添了美妙的漣漪,讀來令人心馳神往。此段還有兩處景物描寫,一寫月明,一寫寺靜,都能完美地烘托作者心情,而且著墨不多,特色畢現。寫“林間月明”,則是“可數毛發”,可謂明得出奇;寫“道旁廬舍”之靜,則用隱顯的燈火作引逗,用悲鳴的流水作反襯,可謂靜得入勝。儼然一幅“非人間”而有的佛家寂境。字里行間都使人感到作者感情的投入和心與境的親密融合。至于參謁辨才法師諸多情事,則一筆帶過,因為崇佛之情已作傾吐,故無須鋪陳贅述。行文若此,堪稱潔凈。
上一篇:《鴝鵒鳥》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譜牒·家譜的基礎知識·家譜的概念及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