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新聲何處傳1,悲翁更憶太平年2。即今法曲無人唱,已逐霓裳飛上天。
【校記】
1.子,《全唐詩》一作“午”。
2.翁,《全唐詩》一作“歌”。
【箋釋】
[劉安] 中唐著名樂工,擅歌《子夜歌》。
[子夜] 《樂府詩集》卷四四“清商曲辭·子夜歌四十二首”:“《唐書樂志》曰:‘《子夜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宋書·樂志》曰:‘晉孝武太元中,瑯琊王軻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為豫章,豫章僑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為豫章亦是太元中,則子夜是此時以前人也。《古今樂錄》曰:‘凡歌曲終皆有送聲,《子夜》以持子送曲,《鳳將雛》以澤雉送曲。’《樂府解題》曰:‘后人更為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變歌》,皆曲之變也。”宋之問《傷曹娘》:“《前溪》妙舞今應盡,《子夜》新歌遂不傳。”
[悲翁] 顧況自稱。 太平年,謂開元、天寶之世,即安史之亂前的太平盛世。
[法曲] 一種古代樂曲。東晉南北朝稱作法樂。因其用于佛教法會而得名。原為含有外來音樂成分的西域各族音樂,后與漢族的清商樂結合,并逐漸成為隋朝的法曲。其樂器有鐃鈸、鐘、磬、幢簫、琵琶。至唐朝又摻雜道曲而發展至極盛階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新唐書》卷二二《禮樂志》:“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鐃、鈸、鐘、磬、幢、簫、琵琶……其聲金、石、絲、竹以次作。隋煬帝厭其聲澹,曲終復加解音。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棃園法部更置小部音聲三十余人……開元二十四年,升胡部于堂上。而天寶樂曲,皆以邊地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后又詔道調法曲與胡部新聲合作。”唐白居易《江南遇天寶樂叟》:“能彈琵琶和法曲,多在華清隨至尊。”
[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法曲。為開元中河西節度使楊敬忠所獻。初名《婆羅門曲》。經唐玄宗潤色并制歌詞,后改用今名。傳說中亦有為唐玄宗登三鄉驛望女兒山及游月宮密記仙女之歌歸而所作等說,雖荒誕不可信,但每被詩人搜奇入句。唐劉禹錫《三鄉驛樓伏睹玄宗女兒山》:“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元稹《法曲》:“明皇度曲多新態,宛轉浸滛易沉著。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號天落。”宋李上交《近事會元》卷四“宋霓裳羽衣曲”:“《唐野史》云:‘明皇,開元中道人葉法善引上入月宮,時秋,上若凄冷,不能久留。回于天半,尚間仙樂。及歸,但記其半曲,遂笛中寫之,會西京都督楊敬述進婆羅門曲,與其聲調相符,遂以月中所聞為之散序,因敬述所進為曲身,名《霓裳羽衣曲》也。’又《楊妃外傳》云:‘天寶四載七月,于鳳凰園冊女道士楊氏為貴妃,進見之日,奏《霓裳羽衣曲》。’注云:‘明皇三鄉望女幾山所作也。’又引劉禹錫詩云:‘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又小說云:‘術士羅公遠導明皇入月宮聞之。’尤甚怪誕不足為證。上交嘗聞明皇洞曉音律,必欲神其曲,謂得于天上也。或夢寐所成,亦非異事。若云形體升天,殆欺人也。女幾回而作,近之矣。”
上一篇:《奉和獨孤中丞游云門寺》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玉階怨》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