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創作背景】
新中國建立后,黨中央和毛澤東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勝利地開展了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和“三反”(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進行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的斗爭)、“五反”(在私營工商業者中進行的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偷工減料、反對盜騙國家財產、反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斗爭)等運動,在短短的三年中,肅清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殘余勢力,擊退了資產階級的猖狂進攻,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和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
1953年1月,我國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同年8月,毛澤東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這條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全國迅速掀起了工業化建設的高潮,農業合作化運動蓬勃發展,將私營工商業改造成公私合營企業的工作也穩步前進。自1953年12月至1954年2月,我們黨又開展了反對高崗、饒漱石的反黨分裂活動的斗爭,增進了黨內的團結,為領導全國人民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提供了組織上的保證。
本篇即作于這一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氣騰騰的大好形勢下。1954年夏,毛澤東在北戴河一邊休養,一邊工作。一天,海濱狂風大作,急雨橫飛,巨浪涌起,毛澤東提出要下海游泳。擔任警衛工作的同志以風浪太大為理由,竭力勸阻,毛澤東卻豪邁地說:風浪越大越好,可以鍛煉人的意志。他堅持下海,在滔天風浪中暢游了一個多小時。上岸回到寓所后,他意猶未盡,揮筆一氣呵成這首詞。
【注釋】
〔北戴河〕在河北秦皇島西南15公里,因戴河流經其境而得名。它北依蓮蓬山,南濱渤海,西起北戴河口,東至鷹角石,長約10公里,寬約2公里。早在漢代,這里就是舟楫聚泊的場所。漢武帝東巡,唐太宗東征,都曾到過此地。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辟為避暑區。境內層巖起伏,林木茂盛,氣候宜人,是著名的海濱風景勝地。其海岸漫長曲折,沙灘平緩,水波清澈,是良好的天然海水浴場。
〔大雨句〕幽燕,《爾雅·釋地》曰:“燕曰幽州。”幽,幽州,上古九州之一。燕,讀平聲,春秋戰國時的一個諸侯國。古幽燕之地,約相當于今北京、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
〔白浪滔天〕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二載潭州衡岳寺奉能禪師語錄:“須彌頂上,白浪滔天。”
〔秦皇島句〕秦皇島,在河北東端,鄰接遼寧。為突出于海中的一個半島,海岸呈弓形,廣闊,可避風,是天然的良港。世傳秦始皇當年為求仙而出游,曾在這里駐蹕,島因此而得名。1949年設秦皇島市,北戴河屬其管轄。
〔一片句〕汪洋,形容水勢寬廣無際。
〔知向誰邊〕向,往。誰邊,哪邊、何處。
〔魏武揮鞭〕魏武,指魏武帝曹操(155—220)。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東漢末年,他在鎮壓黃巾農民起義軍的戰爭中逐漸擴大了軍事實力,自建安元年(196)起控制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了黃河流域割據稱雄的各個軍閥集團,統一了中國的北方。漢獻帝被迫封他為魏王。死后,其長子曹丕繼位。曹丕以魏代漢稱帝后,追尊他為武帝。事跡詳見《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他善于寫詩,所作悲涼慷慨,氣韻沉雄。揮鞭,揮動馬鞭,指率軍出征。
〔東臨句〕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北、北戴河西。秦始皇、漢武帝東巡,均曾到此觀海并刻石。遺篇,留傳下來的詩篇。按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秋,曹操率軍北征烏桓(古部族名,當時在東長城以外),途中曾東經碣石山,其《步出夏門行》詩四章其一《觀滄海》篇紀曰:“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聳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言志。”本篇“往事”三句,即指此。事去已近一千五百年,故曰“越千年”。“遺篇”即指《觀滄海》篇。
〔蕭瑟句〕蕭瑟秋風,化用曹操詩句,見上條注文。蕭瑟,秋風吹拂草木所發出的聲音。
〔換了人間〕以上二句是說,曹操當年在這附近的碣石山觀海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如今“洪波”就在我眼前,“秋風”又復將至,不同的是人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封建社會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社會主義正在新中國的大地上實現。
【押韻格式】
本篇守譜押用同一部平聲韻,韻腳分別是“燕”、“天”、“船”、“邊”、“年”、“鞭”、“篇”、“間”。第四句末字“見”暗用同部仄聲韻,故上片有平仄通葉的音韻之美。
【鑒賞】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時任大將軍的曹操為清除邊患,鞏固后方,率大軍北征烏桓。八月大破烏桓于柳城(今遼寧朝陽市南),九月凱旋回師,途經渤海口附近的碣石山,乘興登臨,以一首千古傳頌的《觀滄海》詩,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大海圖景,抒發了詩人削平割據、統一中國的宏愿和自強不息、叱咤風云的豪情。
1954年夏,毛澤東在北戴河,一日適逢海濱風雨大作,浪濤翻涌,他頓起擊水之興,不顧身邊警衛人員的勸阻,下海游泳,與風浪搏斗。上岸后意猶未盡,又縱筆揮毫,寫下了不朽的名篇《浪淘沙·北戴河》。這首詞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力勁氣遒,意境雄闊,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具有比《觀滄海》更鮮明的時代感、更深閎的歷史感、更遼闊的宇宙感和更豐厚的美學容量。
“詩的形象以使人驚心動魄為目的”(朗吉努斯《論崇高》)。這首詞一開頭就為人們展現出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觀。“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來,給人以雨聲如鼓勢如箭的感覺;繼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氣勢,寫出浪聲如雷形如山的洶涌澎湃,使人想起晉代木華在《海賦》中對大海鼓怒的精彩描寫:“溢浪揚浮,更相觸搏,飛沫起濤。狀如天輪,膠戾而激轉;又似地軸,挺拔而爭迥。岑嶺飛騰而反覆,五岳鼓舞而相磓。渭濆淪而滀漯,郁沏迭而隆頹。……驚浪雷奔,駭水迸集,開合解會,瀼瀼濕濕。”“大雨”、“白浪”,一飛落,一騰起,相觸相激;更兼風聲如吼,翻云掃雨,推波助瀾,真是聲容并茂,氣象磅礴。這情景較之曹詩中“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見,更令人驚心動魄。
上片一、二兩句,前為仰觀,后為前瞻,隨著視角的變化,空間畫面也由陸而海,從上而下。后三句則顯示視線由近而遠的漸次推移,極富層次感。“秦皇島外”回應開頭一句中的“幽燕”,點明地望,又與題目相合。“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的意境或也有取于木華《海賦》里對驚濤駭浪中的“舟人漁子”的境況描寫:“于是舟人漁子,徂南極東,或屑沒于黿鼉之穴,或掛罥于岑嶅之峰;或掣掣洩洩于裸人之國,或泛泛悠悠于黑齒之邦;或乃萍流而浮轉,或因歸風而自反;徒識觀怪之多駭,乃不悟所歷之近遠。”《浪淘沙》是小令,不宜鋪敘,用精煉的設問句式寫出,化實為虛,以簡馭繁,真乃神來之筆!與其說是寫人寫船,不如說是以小襯大,將較小的意象置于廣闊巨大的空間之中,進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獷悍,突出風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曠蕩無涯的景象,從而擴大作品的空間容量,顯示出一種寥廓深邃的宇宙感。有些注家將“秦皇島外”三句解釋為“海中的打魚船漂到哪里去了”,并進一步評說“這充分表現了偉大領袖對人民生活的關切和系念”云云,未免望文生義,牽強附會。
上片寫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島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時此地此景,自然會使人聯想起一千七百多年前曹操登臨碣石山觀海的歷史往事和那首著名的《觀滄海》詩。“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東漢末年,豪強群起割據,“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曹操《蒿里行》)。連年混戰,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幾十年的征戰,終于掃蕩了分裂割據的世族軍閥和豪強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他同時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其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清劉熙載《藝概·詩概》),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雄才大略和進取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開建安文學風氣之先。詞的下片先發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轉時空,展現歷史的畫面。而“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恰似一幅生動、傳神的剪影,簡括而鮮明地勾勒出曹孟德當年策馬揚鞭、登山臨海的雄姿。“揮鞭”是一個典型的蘊藉豐饒的動態意象,作為片斷過程,它概括了人物馳騁沙場、南北征戰的戎馬生涯;作為瞬間動作,它顯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英武的性格特征。“遺篇”指曹操的《觀滄海》詩,“東臨碣石”乃該詩首句,引入詞中,化“我”為“他”,翻出新義,以凝煉的形式,濃縮了深厚的歷史內容。“揮鞭”、“碣石”兩句,辭約義豐,有猛士、駿馬、高山、遠空、大海組合的動態畫面、有鞭聲、蹄聲、風聲、濤聲、詩聲交匯的音響效果,表現了一種力量和氣概之美,寄寓了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武功文事的肯定性的審美感情和審美評價。
下片的時間跨度極大。前三句回溯到遙遠的過去,第四句則乘秋風以飛越,一筆勒回到眼前,由往昔的時空轉為現實的時空。“蕭瑟秋風”也是引用曹詩原句,加以倒裝,以“今又是”將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作者仿佛是在和一千多年前的歷史人物一同觀景對話:看,你筆下所描繪的蕭瑟秋風如今又起,大海翻波,依然壯闊無比,而社會現實又如何呢?——“換了人間。”“垣墻皆頓擗,荊棘上參天”(漢曹植《送應氏》),“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漢王粲《七哀詩》),是舊的黑暗的人間;“白鴿連翩奮舞前,工農大眾力無邊”,“平等自由成合作,匈奴南詔更于闐”(柳亞子《浣溪沙》),是新的光明的人間。“鎧甲生蟣虱,百姓以死亡”,“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是過去的時代;“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是當今的時代。這難道不更值得“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觀滄海》)么?
這首詞的關鍵機杼在結尾。“換了人間”,是議論,是感慨,也是描寫,極大地表現了詩人與時代的勝概豪情,而且意味深長,余韻悠遠,將讀者引向一個無限性的時空,去尋味那無窮的言外之意。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水調歌頭》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清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