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創作背景】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開創了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1929年1月,他和朱德、陳毅等率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自此與井岡山闊別達36年之久。
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澤東在巡視大江南北的過程中重上了井岡山。這期間,他居住在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的茨坪,視察和了解了現今井岡山地區的水利、公路建設和人民生活狀況;會見了當年的老紅軍和烈士家屬,向他們表示慰勉之情;還同當地的干部、群眾親切交談,鼓勵他們把井岡山建設好。25日,他賦此詞抒感寫懷。在此前后,他還填寫了主題大致相同的另一首詞《念奴嬌·井岡山》。
【注釋】
〔題〕井岡山,見前《西江月·井岡山》篇詞題注文。
〔久有句〕凌云志,《后漢書》卷二八《馮衍傳》載,馮衍自謂“常有陵(同‘凌’)云之志”。本指大志、壯志,這里用為雙關語,也指登高把云彩踩在腳下(即重上井岡山)的志愿。
〔千里句〕尋,尋訪。故地,昔日戰斗、生活之地。
〔到處句〕鶯歌燕舞,蘇軾《披錦亭》詩曰:“燕舞鶯啼春日長。”元代楊訥《西游記》雜劇第三本第九出:“鶯歌巧韻,燕舞纖腰。”這里既是實寫井岡山春天的歡快之景,又象征著井岡山地區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欣欣向榮。
〔更有句〕潺潺,流水聲。
〔高路句〕高路,英語“公路”(high way)的直譯。這里指1960年冬修建的從江西寧岡礱市至井岡山茨坪的盤山公路。
〔過了句〕黃洋界,見前《西江月·井岡山》篇“黃洋界上炮聲隆”句注文。
〔險處句〕不須看,不必看,用不著看。看,這里讀平聲。按毛澤東這次上井岡山,途經黃洋界時,曾下車察看仿照當年原樣修復的守衛哨口的紅軍的營房,并信步登上哨口,巡視1928年8月黃洋界保衛戰時紅軍所筑工事的遺跡,以及自己當年和紅軍戰士一起挑糧上山時走過的小路,眺望遠處的層巒疊嶂。以上二句,一方面是贊嘆黃洋界地勢的險要,一方面也是喻言經歷過井岡山時期的艱苦斗爭后,任何困難險阻都不在話下。
〔風雷動〕風雷,見前《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篇“一從大地起風雷”句注文。動,起動、運行。
〔旌旗奮〕旌旗,此指革命的戰旗。奮,振展、飛揚。
〔是人寰〕人寰,人間。以上三句是說,革命的武裝斗爭遍及世界,這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十八年過去〕1927年,毛澤東初上井岡山;1965年,重上井岡山。兩限之間的跨度為三十八年。
〔彈指句〕彈指,佛家語,即勾指彈一下的工夫,極言時間的短暫。宋釋法云《翻譯名義集》卷二《時分》引《阿毗達磨俱舍論》曰:“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剎那。”一揮,一揚手,即彈指時的動作。
〔可上二句〕上九天攬月,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詩曰:“欲上青天覽(同‘攬’)明月。”九天,《孫子·形》篇曰:“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宋梅堯臣注曰:“九天,言高不可測。”舊說天有九重,故稱。攬,挽取、采摘。五洋,指世界五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實為南極洲)。捉鱉,元康進之《梁山泊李逵負荊》雜劇第四折:“管教他甕中捉鱉。”《藝文類聚》卷九六《鱗介部》上《鱉》引晉代潘尼《鱉賦》曰:“有東海之巨鱉,乃負山而吞舟。”
〔談笑句〕談笑,極言輕松、不費力。凱歌還,陸游《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韻》詩其一曰:“壯士凱歌歸。”以上三句謂對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來說,世上沒有什么困難可言,上天下海,攬月捉鱉,無所不能,談笑之間便勝利回還。
〔世上二句〕《西游記》第二回:“祖師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詞句從此化出,謂只要肯下決心攀登,則險峰可上;只要肯下決心干事,則天下無難。
【押韻格式】
本篇守譜押用同一部平聲韻,韻腳分別是“山”、“顏”、“端”、“看”、“寰”、“間”、“還”、“攀”。此外,“志”、“地”、“水”、“事”四處暗葉,“月”、“鱉”兩處暗葉,這就構成了以一部平聲韻為主韻,添葉兩部仄聲韻為輔韻的新格局,別有一種音韻之美。
【鑒賞】
井岡山,中國革命的發祥地。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闊別三十多年,內心充滿了感慨和喜悅。
上片起句“久有凌云志”,劈空而下,聲勢不凡。“凌云”既是形容山勢之高,也昭示了詞人志向的遠大,這“凌云志”,就是當年初上井岡山,開創根據地之“志”,也是今天重上井岡山,開拓新征程之志。一個“久”字,連結今昔,指向未來,詞約意豐,一字生風。其次,“久”字還突出了詩人的心理蓄勢和期望價值。“重上”二字,顯然是以井岡山的過去和現在作為審美背景的。看到井岡山的今天,不由憶起它的昨天。“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前句深摯地表達了對井岡山和老區人民的情意,“千里”寫行程之遠,“故地”寫夢魂所系,“尋”寫感情之殷。后句點出解放后的井岡山,變得如此壯美。這里的“變”字,聯結了過去,突出了現在。回應了“久有”和“重上”。在描述“新顏”時,詞人攝取了幾個典型的鏡頭:鶯歌燕舞,流水潺潺,高入云端的公路。這里,視覺意象與聽覺意象融為了一體。“高路入云端”,既贊美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也補充井岡山之高峻。從藝術上看,又形成了國畫山水的意境。很明顯,這些景物著上了詞人濃重的情感色彩。此時,詞人的情緒格外輕松愉快,一方面是故地重游,另一方面也因為那幾年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故詞人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進一步體現了詞人的豪壯情懷。黃洋界是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最為險要。詞人登上黃洋界,想起當年黃洋界保衛戰,對未來信心更足。據當時陪毛澤東上井岡山的同志回憶:“他老人家不顧一路乘車的疲勞,風塵仆仆,登上黃洋界。黃洋界上,陽光燦爛,顯得格外壯麗。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處,極目遠眺,久久不離。”這段回憶可以印證詞中所表現出的毛澤東的心境:當年血與火的戰斗難關都闖過來了,現在和將來還有什么艱難險阻不能超越呢?“不須看”表現了對困難的蔑視,也表現了對前途的自信與樂觀。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過片,詞人由過去的戰斗生涯,自然地想到了眼前的世界形勢。連續三個三字句,奏出了充滿陽剛之氣的時代強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造一切的客觀真理。接下去的“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兩句,包含了豐富的歷史與情感的內涵。詞人兩次上井岡山,時間跨度達38年之久。這38年,從個人以及中國革命的歷史看,該是多么的漫長啊,其間經歷的坎坷磨難難以數計。但從宇宙的歷史看,從時間無限的角度看,它又僅僅是一瞬間。從這兩句,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對宇宙和歷史的俯視感,從而窺見其博大的情懷。繼以“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三句,則充滿了理想的色彩,進一步托出了詞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豪邁氣概,戰勝一切困難和敵人的信心。作為一代偉人,毛澤東面對困難鎮定自若,“談笑凱歌還”正形象地顯現了他的這種氣度與風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有“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之句,辛棄疾《六州歌頭》詞也有“方談笑,整乾坤”之句,與之相比,毛澤東的詞句,更多幾分瀟灑與雄奇。以上三句,不但突出表現了毛澤東的個性特征,同時也向世界表明:對中國人民來說,世間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最后二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從俗語化出。詞人由登黃洋界以及對革命斗爭歷史的回顧,升華出這樣包含著深刻哲理的詞句,作為全詞的收束,同樣是在豪邁中充滿輕松與自信的。這一哲理的得出,并非靠抽象的議論,而是從詞的藝術形象中自然總結出來的,這充分顯示了詞人在創作上的造詣和功力。
毛澤東是一代詞人,也是一代偉人。宏大的氣魄與從容的氣度,已形成他的一種文學創作的優勢和定勢。他的詩詞,是以豪邁為基調的。可是,這首詞的豪邁與他以往詩詞中的豪邁還不完全一樣,其中更多了幾分輕松。
其次,全詞的敘事、寫景、抒情、議論達到了巧妙的結合,層次結構搭配相當和諧。
以口語、諺語入詞,則是這首詞語言上的重要特點。“口頭語言,俱可入詩,用得合拍,便成佳句”。(清錢泳《履園譚詩》)如本詞中“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等句,既明白如話,又輻射出深刻的思想與藝術熱力。特別是它化用俗諺而又豐富了諺語的內容,同時與開頭的“凌云志”相呼應,使人們認識到,要想有所作為,必須有“登攀”精神。詞的境界因而大大提高,審美意味也更加豐富。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歌舞史詩傳絕唱》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