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禎《大孤山》原文與賞析
王士禎
宮亭湖上好煙鬟, 倭鬟①初成玉鏡間。
霧閣云窗不留客,蘋花香里過鞋山。
大孤山,亦稱大姑山,在江西省湖口縣東南鄱陽湖中,因山形似鞋,故又名鞋山。傳說江神在此洗足,失落了一只鞋變成這座山。又傳大禹治水時曾在此刻石紀功,秦始皇也曾登此山。大孤山方圓一二里,高數十丈。其西南系湖水入口的要道嬰子口,東南群山起伏,西面匡廬崛起,北扼湖口,南鎮鄱陽,為歷代戰略要地。三國時,周瑜守柴桑 (今九江),在此訓練水軍。南朝宋武帝曾于此布陣破盧循。明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時,大孤山上常旌旗耀日。太平軍也曾在此大破曾國藩的湘軍水師。大孤山“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陸游《入蜀記》) 山勢陡峭崢嶸,山頂舊有孤山廟,為宋代興隆年間所建。還有靈官殿,殿外有石,擊石能作鐘鼓聲。(蘇軾筆下的石鐘山距此不遠。) 佇立山上,匡廬之山色,鄱陽之水光,悉收眼底。大孤山秀麗奇特,以清幽而著稱,暑天游此,清風消熱,如入蓬萊仙島。明人陳云德曾賦詩贊道:“誰削青芙蓉,獨插彭湖里。平分五老云,遠挹九江水。日月共吞吐,煙霞互流徙。大力障狂瀾,與天地始終。”
《大孤山》是一首清秀有致,頗富神韻的模山范水七絕詩,大約寫于清康熙二十年 (1685)。
“宮亭湖上好煙鬟”,詩人一開始就用比喻的手法寫出自己對大孤山的直接感受。宮亭湖,鄱陽湖的別號,古稱彭蠡、彭澤、彭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面積三千五百多平方公里。詩人泛舟于鄱陽湖上,看見一座深翠玲瓏的小山巍然獨峙于萬頃洪濤巨流之中,不禁逸思遄飛,想象它是“煙鬟”,黑色的發髻。用此作喻,不僅形象地寫出了湖中大孤山林木蒼翠蔥籠,雋秀可愛,而且道出了湖、山的關系。劉禹錫在《望洞庭》中曾把君山比作“白銀盤里一青螺”。青螺,古代女子畫眉用的螺形黛墨。論者以為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氣度非凡”。但與美人的發髻相比,就缺少了神韻。一個“好”字,直接傳達出詩人見此奇景時撫掌稱頌、擊節贊嘆的情態。
面對這湖山佳境,詩人如癡如醉,突發奇想: 這不正是仙女們梳洗的好地方么? 關于大孤山,還有一段神話傳說: 天上瑤池玉女大姑,與漁郎胡春在湖上邂逅,相愛成婚,玉帝震怒,派天兵帶走大姑時,大姑從天空中丟下一只繡花鞋, 繡花鞋便成了鞋山, 后人又稱大孤山。倭鬟初成玉鏡間”,詩人用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湖水的澄澈和大孤山的嫻靜。你看,那澄碧的湖水,在明麗的日光映照下,多象一面碩大無朋、晶瑩閃亮的鏡子,明眸皓齒的仙女大姑“淡掃明湖開玉鏡”,輕舒玉臂巧梳妝,此刻發髻剛梳成,她正對著明鏡“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衛風·碩人》)。秀麗的風景與美麗的神話交織在一起,產生了令人心醉的藝術效果,增強了詩的神奇韻味。
正當讀者陶然神往之際,詩人卻筆鋒陡轉,告訴你“霧閣云窗不留客”,描繪了一幅“波涵天影迷高下,云霞山光變有無” (宋 ·韓維 《和三兄游湖》) 的景象。詩人意識到,大孤山之美是秀美,不是壯美,而最能表現大孤山靈秀之氣的是那變幻莫測的云霧。因此,作者將云霧作為描寫的對象,把一個朦朦朧朧、飄飄忽忽,猶如凌波仙子一般的大孤山的幻影呈現在讀者面前,通過云霧來表現大孤山的韻調和精神。詩人不說大孤山因為霧靄籠罩,景物溟濛不清,而說是美女“不留客”,這就更增強了大孤山的神秘性,使讀者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大孤山仙子一般吸攝人心的魅力。第三句從字面看,表現了詩人不見孤山真面目的遺憾,但唯其如此,更能表現出詩人對大孤山的神往之情,真切地反映了詩人中年以后流連風景,追求沖和淡遠、清韻悠然的逸趣。
“蘋花香里過鞋山”,結句從嗅覺角度寫大孤山的芬芳誘人。孤山四周水面盛開的蘋花,散發出清幽的香氣,詩人覺得這正是從云遮霧繞的美女閨閣中飄出的馨香。未見美女風姿,得聞其芳香氣息,也算是有幸了。詩人就是帶著這種欣慰之情,輕舟蕩過鞋山的。
這首小詩,不從正面去描述大孤山,而是把大孤山化作美人,依次寫了它的形態美、性格美和氣息美。美人寫活了,大孤山也寫活了。這種避實就虛、形外取神的表現手法,使全詩意境悠遠,神韻飄逸。詩人即景發興,想象奇特,描摹傳神。總之,構思精妙,表達技巧純熟,不愧是極享盛名的一代詩宗。
上一篇:薩都刺《大別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和瑛《大招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