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結《欸乃曲》唐山水詩鑒賞
元結
千里楓林煙雨深,無朝無暮有猿吟。
停橈靜聽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
《欸乃曲》為唐代代宗大歷年間湘水一帶所流行的民歌。“欸乃”,是棹船時呼應唱和之聲,又作“暖迺”、“靄迺”。據現存史料,元結是第一個為《欸乃曲》填辭的,共五首,為一組,組詩前有一小序,說是大歷二年春,作者于長沙議完軍事回道州任,途中逢春水上漲,船行受阻。于是,便作了這組詩,交于船夫歌唱。此詩是其中的第三首。
詩的第一句,描繪了湘江兩岸的壯麗景色:千里楓林,層巒疊翠,白云如輕煙從林間涌出,云霧似細雨自山谷灑來,迷濛幽邃,蒼茫深遠。從長沙回道州,一路行船,要經過湘江、浯溪、瀟水; 穿過衡山、沋山, 幾乎縱貫整個湘南。 名山勝水, 景物壯觀, 但給作者印象最深的還是湘江兩岸蔥郁的楓林和那變幻莫測、飄渺如輕紗似的煙雨。而在這楓林叢中、煙雨深處,又不分白天黑夜,或遠或近地傳來山猿的嘯吟,更為靄靄煙雨籠罩下的莽莽楓林增添了幾分幽靜,也給舟上的行人帶來了幾分孤寂和凄涼。
江水漫漫,青山悠悠,因春水而受阻的詩人,也不得不悠閑起來,面對無盡的青山,碧綠的江水,蔥蘢的楓林,蒼茫的煙雨; 耳聽江風呼嘯,山猿低吟,木船戛軋,漁夫哼唱,不禁靈感襲來,詩興大發。情思所至,遂步湘江民歌曲調《欸乃曲》,作詩五首,交給舟子,和著棹船時船夫的 “欸乃”之聲,傳唱起來。
接下二句是寫《欸乃曲》的音樂效果。
本是于清幽孤寂之中作的《欸乃曲》,一經舟子傳唱,停下船槳靜心品味,便覺韻味無窮,似乎是古時那高華典雅的樂曲回蕩在云山之中一樣,令人心情為之一寬,精神為之一振。“韶”,又稱大韶、大磬,是虞舜的樂歌。“濩”,又稱大濩,是商湯的樂歌。元結曾作《補樂歌十首》,其中有《大韶》、《大濩》,贊頌舜、湯的歌舞升平、萬民歡騰景象。在這里,詩人用一向稱頌的雅樂《韶》、《濩》之音來比作繚繞在云山之中舟子所唱的《欸乃曲》,可看出作者對民歌的重視與喜愛,這與他關心民生疾苦,發展新樂府的創作宗旨是一致的。另外,從詩歌創作的環境看,阻舟湘水之中,整日唯聞猿吟。如今,從那閉塞而幽寂的湘水深處唱出《欸乃曲》的節奏,可謂空谷足音,無疑給千里楓林,給煙雨云山,給舟子行人驅散了因阻滯而生的煩惱與孤寂,帶來了生氣與活力。這正如明代周珽在《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中所說:
煙雨晦暝,猿吟朝暮,此際欸乃時發,靜而聽之,自有無窮幽思。誰謂山謳野唱,非清廟明堂之響,不足以娛耳也。
誠然道出了此詩的美學意蘊。
元結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先驅,在創作上反對“拘限聲病,喜尚形似” (《篋中集》)的淫靡的形式主義詩風,提倡質樸古雅的風格。這首詩雖為山歌野唱之題,但卻用筆典雅,意境幽美,頗具神韻。
上一篇:趙抃《次韻孔憲蓬萊閣》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范成大《步入衡山》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