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山中》唐山水詩鑒賞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這首詩寫終南山深秋景色。 詩中“荊溪”, 一名浐水, 源出陜西蘭田縣,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
宋代大詩人蘇軾在《東坡題跋·書摩詰蘭田煙雨圖》中,說王維“詩中有畫”,便引這首詩作為例證。的確,這首詩只有二十個字,卻描繪出了一幅絢麗、幽深的秋山圖。
詩的前兩句,詩人用工筆細描。他先畫一條蜿蜒曲折、似與游人作伴的山溪。溪中露出了磷磷白石,可見天寒水淺,溪水顯得特別清澄可愛。我們仿佛還能聽到它那潺潺流淌的聲音。接著,詩人便繪山中楓林。因為深秋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但它們點綴在清溪、白石、寒山之間,反而更紅艷如火,鮮麗奪目。這一聯,已可見出王維作為詩人兼畫家,對大自然的色彩感受極敏銳,對景物的空間層次把握極準確。他毫不著力。便呈現出近景清溪、白石和中景山徑、霜林,畫面上已富于色彩感和空間感。
三、四兩句,詩人轉而運用潑彩大寫意的手法,展現終南山廣袤、幽深的全景。他給整幅畫面,涂染和渲染出大片濕潤、濃翠的底色。在深山中行走的詩人,忽然覺得衣裳濕了,以為下雨,細看并未有雨,原來是幽深的山林之中,彌漫著空明的、蒼翠欲滴的山嵐。就象一片翠霧,把人都籠罩住了。詩人整個身心都被浸潤了,頓時產生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這無邊的濃翠山色作為遠景,同近景、中景的清溪、白石、紅葉相互映襯,更顯得色彩繽紛。細細品味,詩人已把他的視覺和心靈的美感與快感,都滲透到景物之中。整幅畫,既有逼真、細致的細部描摹,又有總的印象和感受,顯得似真似幻,空靈超妙,顯示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機,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詩人王維,真不愧是丹青妙手。
其實,“詩中有畫” 尚不足以概括這首小詩的奇妙。丹青手很難在畫幅上表現出視覺以外的各種感官印象。而王維在這里卻同時寫了視覺、觸覺、錯覺、幻覺、感覺。更妙的是,他還運用美學上的所謂“通感”手法,借用了能感知冷暖、干濕的觸覺來表現本應由視覺感知的“空翠”之色。張旭《山中留客》也有“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之句,二者在表現的境界和手法都很相似。但比較起來,王維寫得更精煉,色彩也更為鮮明。
上一篇:皇甫曾《山下泉》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劉因《山家》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