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
但令歸有日,不敢怨長沙。
這是一首五律,是宋之問流放瀧州(廣州羅定)途經大庾嶺時所作。大庾嶺在今江西大余縣與廣東南雄縣之間,嶺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嶺。
詩作表現了詩人遠謫思家的悲涼心境。宋之問在武后朝,本來頗受寵幸。后因諂事張易之,發配嶺南,其心中的痛苦哀傷,不言而喻。度大庾嶺時,他眼望那蒼茫的山色,長空的群雁,回想昔日在京榮華富貴,今日卻遠赴荒蠻之地,過了大庾嶺,就與中原大地遠隔天涯,遷謫失意的痛苦,懷土思鄉的悲哀凄涼心情,不禁一齊涌上心頭。“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從京城長安到大庾嶺,遠隔千山萬水,不知走了多少時日,詩人卻覺時間過得太快,越過此嶺,與中原即遠隔天涯,所以詩人不時地停下馬車,一步一回頭地眺望故鄉。“方”字,“一”字,看似極為平常,在此處卻用得極妙!通過這停車眺望的動作,把詩人那種情切切、意拳拳的對京城、故鄉的眷戀之情充分地表達出來了。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據說,大庾嶺山勢高峻,嶺南嶺北,氣候懸殊,南邊梅花已落,北邊才開。詩人是陽月(十月)到達庾嶺的,(見《題大庾嶺北驛》詩句: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看到嶺上盛開的梅花,就更加懷念這時梅花尚未開放的家鄉,以致于流淚了。南翥鳥:南飛的大雁。傳說,大雁飛翔至此而折回。詩人多想隨大雁回到家鄉,向自己熟悉的人們訴說自己的不幸,但自己是帶罪的人,只能放眼北眺,因此,欲哭無淚了。這兩句詩含思凄絕,曲折蘊藉。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怨長沙。”雨雪停止,天色放晴,云彩鮮艷奪目。詩人在翻越大庾嶺時,見此自然景色,不免更思家。事情已無可挽回,詩人只得強壓下自己的心緒,作無可奈何之語:只要有一天能回到故鄉,我是不敢象長沙王太傅賈誼那樣心懷怨恨的。賈誼無罪遭貶,心情郁憤,語多怨恨。宋之問與之不可比,自然不敢象賈長沙那樣有更多的怨恨。因而這倒是實事求是的話語。
宋之問在律詩的定型上有過重要貢獻。雖然他的創作并未完全擺脫六朝綺靡詩風的影響,但這首詩對仗工整而又自然樸素,語言精警,氣韻流動,卻是宋之問律詩中的佳作,也是他在最后完成律詩“回忌聲病、約句準篇”的任務中所取得的成就。
上一篇:《席上貽歌者·鄭谷》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歸雁·錢起》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