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西江月·秋收起義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一九二七年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②。匡廬一帶不停留③,要向瀟湘直進④。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⑤。秋收時節暮云愁⑥,霹靂一聲暴動⑦。
這首詞最早非正式地發表在《中學生》一九五六年八月號,是由謝覺哉在題為《關于紅軍的幾首詞和歌》的文章中提供的。
【注釋】①秋收起義,1927年大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決定發動農民在秋收季節舉行武裝起義。毛澤東在湖南省東北部和江西省西北部領導農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軍,成立一支工農革命軍。9月9日起在修水、銅鼓、平江、瀏陽一帶舉行武裝起義,遭到敵人圍擊。10月,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成功地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②當時起義部隊的軍旗為紅色,中央為五角星,飾有鐮刀、錘子,在旗面與旗桿相連接處是一長條白布,上面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紅色象征著革命,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錘子、鐮刀則分別代表工人、農民。 ③匡廬,廬山的別名,這里代指江西。 ④瀟湘,湘江的別稱。又或指湘江中游與瀟水會合后的那一段。這里代指湖南。按當時秋收起義各部的進軍路線是由江西直撲湖南,以上二句記此。 ⑤同仇,同心協力,對付敵人。《詩·秦風·無衣》篇曰:“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⑥秋收時節,指南方秋天晚稻等農作物成熟收割的季節。起義選定在這時候,是因為一則秋收后農民方才有空閑,二則這時地主開始收租,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尖銳化。暮云愁,黃昏時天上云層堆積,陰氣愁慘。象征起義前夕嚴酷凝重的政治形勢。 ⑦霹靂,雷鳴。喻言起義出乎敵人所料的突發性和震驚全國的力量。暴動,武裝起義。
【賞析】
1927年春夏之交,繼蔣介石叛變革命之后,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也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公開宣布與共產黨決裂,血腥鎮壓工農運動,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被葬送。“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上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毛澤東《論聯合政府》)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后,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到湖南、江西策劃秋收起義。這首詞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他所領導的湘贛兩省工農和一部分北伐軍舉行暴動,以血與火的語言,宣告中國共產黨人不畏強暴,繼續堅持革命的那一段光輝歷史。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開宗明義,莊嚴自豪。以對仗的形式寫出,給人以聲勢赫赫、威風凜凜、紅旗招展、陣容嚴整之感。9月9日后,起義軍從破壞粵漢鐵路開始,分別從江西西部的幾個集結地出發,撲向湖南長沙。“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這兩句點明行軍方向,語氣急促而斬截明快。“不停留”與“直進”連用,渲染出行軍者昂揚的斗志、急迫的心情、加速的步伐和時不我待、日夜兼程的緊張氣氛。讀者似能看見一隊隊手持梭鏢、身背大刀、肩扛土銃洋槍的革命軍戰士們行進在湘贛交界處的崇山峻嶺、田間水邊,白天紅旗引路,夜晚火把照明……似能聽到嘹亮的軍號聲,急促的馬蹄聲和不停的腳步聲。由于工農革命軍由贛入湘,目的是會合平江、瀏陽的起義農民,協同攻打長沙,于是下片詞的表現空間,也由上片的“匡廬一帶”轉入“瀟湘”亦即湖南境內。
湖南一度是農民運動最發達的省份,北伐軍進入湖南后,農民運動由秘密轉為公開。到1927年4月,湖南農民協會會員已達五百多萬,全國農民運動的中心也由廣東轉向湖南。5月21日,國民黨長沙駐軍團長許克祥在蔣介石、何鍵的秘密指使下發動反革命政變。黨領導工農群眾進行了英勇反擊,計劃攻打長沙,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者對國民黨右派采取妥協態度,下令停止反擊,致使各縣農軍被敵人各個擊破,湖南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大革命失敗后,一度被打倒的土豪劣紳卷土重來,瘋狂地進行反攻倒算,殘酷屠殺農協會員,制造白色恐怖。“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下片開頭也以對句形式,表現當時空前激化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沖突,為秋收起義勾勒出了政治背景。面對反動派的囂張氣焰,除了同心協力進行反抗之外,別無選擇。“秋收時節暮云愁”一句,展現了一幅黑云翻墨、陰暗慘淡、天地變色的極具象征性的黃昏圖景,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愁”字,給人以沉悶、滯重、抑郁之感。這正是農民運動處于低潮并醞釀著再度爆發的那個特定時期的湖南農村現實的藝術寫照。壓迫愈深,反抗愈烈,蓄之既久,其發必速。“個個同仇”的廣大貧苦農民,不堪忍受“重重壓迫”,仇恨在增長,力量在蓄積,當這一切達到極限時,終于迸裂噴發,“霹靂一聲暴動”。以“霹靂”喻暴動,筆力千鈞,寫出了工農起義迅猛神速、驚天動地的氣勢。這結尾兩句,先抑后揚,卒章顯志,戛然而止,但那劃破云空的道道電光和震撼山岳的隆隆雷聲仍在閃耀、回蕩……
在毛澤東詩詞所展現的人民革命戰爭的壯麗歷史畫卷中,《西江月·秋收起義》當屬開篇之作。這首與秋收起義幾乎同步的紀實性作品,是八十多年前那場血與火的斗爭的藝術實錄。作者因情造文,無暇精雕細琢、刻意求工,有些地方以口語入詞并采用湖南方音押韻,作品因此顯得簡括遒勁、獷悍豪壯;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以詩人兼戰士而置身于同敵人進行殊死搏斗的戰爭環境中的揮灑筆墨、叱咤風云的真情實態。
文章作者:林一順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西江月·井岡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賀新郎·別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