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
1943年11月
戰斗相依久,初別意愴然。
長記叮嚀語,早去復早還。
知我二三子,情親轉無言。
去去莫復道,松柏耐歲寒。
時局縱談罷,舉酒祝長征。
明朝策駿馬,蕭瑟唯此心。
西去路漫漫,風物仔細看。
不知霜露重,應悔著衣單。
敵后軍威壯,朝中競獻降。
莫罵程不識,應學郭汾陽。
行行過太行,迢迢赴延安。
細細問故舊,星星數鬢斑。
眾星何燦爛,北斗住延安。
大海有波濤,飛上清涼山。
注釋:
愴然——悲傷的樣子。
情親——感情親切。(唐)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詩:“童稚情親四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宋)楊萬里《雨晴得毗陵故舊書》詩:“知我近來頭白盡,寒暄語外更情親。”
去去——催人速去。
莫復道——不要再說什么了。
時局——當前的政治局勢
蕭瑟——寂寞的樣子。這里指詩人心懷擔憂。
風物——一個地方的風景和物品。
霜露——兩詞連用不指實,而比喻艱難困苦條件。詩中比喻形勢險惡。
程不識——西漢名將,以治軍嚴謹為世人稱道。
郭汾陽——郭子儀,唐朝中興名將。
清涼山——位于延安市北,詩中寓指革命圣地延安。
賞析:
這是一首留別詩,也是一首惜別詩。1942年11月8日,毛澤東、陳毅來延安參加黨的七大。在離別前夕,陳毅同志當然有很多話要說,有許多事情要交代。“留別”既是話別,也有依依不舍的惜別,于是,陳毅同志揮筆寫下了這首以情感為主線的道別詩。
全詩共七節。第一節寫難舍之情:“戰斗相依久,初別意愴然。”詩人打過多年的游擊戰,并參與組建了新四軍,與同志們出生入死、浴血戰斗了很長一段時間,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感情,這種感情經歷了戰爭的錘煉、血與火的鍛造,比其他的感情更真、更純、更鐵,一旦離別,心情自是愴然,難以割舍。“愴然”一詞,用得恰如其分,真實地反映出詩人當時的復雜情感。“長記叮嚀語,早去復早還”。在這特定的時刻、特定的場合,相互間的叮囑是免不了的,大家叮囑陳毅同志路上要注意安全,學會保護好自己;陳毅同志則囑咐大家要堅守陣地,有效地打擊敵人。這些樸實的詩句,蘊含著綿長的革命友誼,深藏著難舍的離別之情。
第二節寫惜別的心情。情到深處,卻相視無言:“知我二三子,情親轉無言。”幾個知心朋友相聚在一塊,先是語重心長的叮囑,繼而因情感的難舍而沉默,這種無聲的沉寂,是對陳毅同志離開前的一種依依惜別,比有聲的告別更顯珍貴。“去去莫復道,松柏耐歲寒”意指:“快去吧,不要再說什么了,你的性格如松柏,為人耿直,不懼風寒,大家相信你一定能夠走出低谷,笑迎勝利,愉快地歸來。”“莫復道”有兩層意思,一層為不要再說重復道別的話語,一層為不要走重復的道路,去避開危險;其意境十分幽深。“耐歲寒”與“莫復道”相呼應,是指要像松柏那樣去抗擊“人為”的高寒,去戰勝困難,笑迎勝利的到來。第二節既是轉承,也是遞進,詩人的情感由留別到話別,直至心情豁然開朗。
第三節寫詩人離別后的擔憂。談論完時局,大家舉杯慶祝詩人遠征,時間應該為當年的11月24日,因為,11月25日,詩人將妻兒三人托付給供給部長宋裕和、衛生部長崔義田后,于早晨8時策馬離開黃花塘軍部奔赴延安。這里的“長征”一詞,意指長途跋涉。“蕭瑟唯此心”是詩人情感發生變化的體現。“蕭瑟”為寂寞、凄涼的樣子。詩人離開時,僅帶了一名副官、兩個警衛員,自然感到孤寂。“唯此心”從側面反襯出詩人敏銳的洞察力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坦然胸襟。
第四節側重寫叮囑。詩人既寫實,也寫虛。“西去路漫漫”是寫實。從蘇南西去陜北,路途遙遠;同時又象征革命道路的漫長,還需要繼續走下去。“風物仔細看”是寫虛。“風物”本意指風景、風情,但詩人比喻為革命陣營中的人和事,告知同志們要“仔細看”,要學會觀察、思考,以防上當受騙。“不知霜露重,應悔著衣單”,同樣是叮囑,一方面是詩人對自己的叮囑,西去陜北,那里氣溫較低,霜露很重,路上要多帶點衣服,不要凍病了再去后悔衣服的單薄;另一方面,則是同志們對詩人的叮囑,提醒他防止在路上受涼,但也隱含著寓指時事的險惡。“霜露重”本意指風霜、雨露很重,詩中則寓指形勢的復雜。詩人與同志們互相勉勵、反復叮囑。這種特定環境下的叮囑,體現出一種濃濃的革命真情。
第五節詩人借典,先后寫了西漢名將程不識和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郭汾陽),兩人都以治軍嚴謹而為人稱道。詩人用“莫罵”二字,對程不識勇于抗擊匈奴的戰績予以了充分肯定。“應學郭汾陽”一句是對名將郭子儀的高度贊賞。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采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詩人在上聯用“敵后軍威壯,朝中競獻降”來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我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勇抗擊日寇,取得一系列勝利的壯舉,同時對歷代朝廷腐敗無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第六節寫遠征前的向往之情。從疊詞“行行”、“迢迢”中,透溢出詩人的急迫之情。過太行山奔赴延安,詩人的心情是激動的,也是急切的。延安有一批老戰友、老同志,與自己已經多年沒有見面了,一旦相見,少不了相互問候,一道暢談離別后的感受和經歷,當然也會互相開開玩笑,數數眼角的皺紋和鬢角的白發了,“細細問故舊,星星數鬢斑。”他們在一起調侃歲月帶來的印記,顯得生動、活潑,顯示出詩人開朗、樂觀的生活情調。此時,詩人的心情是激動的,也是迫切的,幾十年來的戰友之情是難忘的;詩人的心理已經悄悄發生了變化,由擔憂、不舍,到急于離開,說明詩人的胸懷是遠大的、坦蕩的。
第七節是總起,也是回望。詩人用瀟灑的筆觸,寫出了對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敬佩之情。詩人用“眾星”寓革命志士,用“北斗”寓毛澤東同志,用“大海有波濤”寓自己激動、澎湃的心情,用“清涼山”寓革命圣地延安。一個“飛”字,展示了詩人堅決追隨黨中央的正確路線,堅定不移地走武裝革命道路的決心和勇氣。我們從詩行里,捕捉到詩人對延安的向往之情、對毛澤東等領導同志的崇敬之情和追隨革命路線的急迫之情。
這首詩感情脈搏十分地清晰。先寫離別之情,再寫惜別之憾,相互叮囑,反復問候,直至默默無語,繼而產生擔憂之情,最后是豁然開朗,對奔赴延安產生向往之情、急迫之感。整首詩語句流轉自然,情感跌宕起伏,情緒的變化十分明顯,藝術風格值得稱道。
上一篇:陳毅《贛南游擊詞(十二首)》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車過興國老營盤》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