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鑒賞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一首唐代廣為流行的送別歌辭。它原是王維送人赴邊地參軍的詩歌,后譜入樂府,因有若干別名。如取首句頭二字,題為《渭城曲》;它又名《陽關曲》或《陽關三疊》,因歌唱時,一疊、二疊,乃至三疊,反復歌詠而得名。
“元二”,何人,不詳,但知其排行第二。
“安西”,即安西都護府之治所,今新疆庫車縣境。
* * * *
王維的七絕詩,長于抒情,此詩就是為送友人赴安西治所而賦的。
前二句,寫了送別時間和環境——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送別的地方,是一個繁華的都城。原秦代咸陽,漢代改名渭城,在長安西北,今咸陽東。這正好同將往的邊地作一對比。朝雨濕路(剛下濕了塵土就停了),氣氛清涼,從側面烘托了人的心境。
客舍,即旅店。它是暫住之所,意味著人們相聚于此,只是為了餞別。此時正是陽春之季,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綠枝依依,正像人之惜別留戀。所以,唐代有“折柳贈別”之俗(因“柳”與“留”諧音)。“客舍”,為什么是“青青”的呢?因為,這是由于“柳色”反映的結果。驛道旁的柳樹原來已被道塵封蓋,由于“朝雨”把塵土洗凈,透出青翠的本色,看去像新發的柳枝。所以,才有此“客舍青青柳色新”之句。
后二句,錄下送別者的勸酒辭——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市西南,因位于玉門關之南,故云“陽關”。它是古代對西域交通之門戶。
這兩句詩,是一個整體,是餞別宴會上將結束時主人的祝酒辭:再干這杯吧,出了陽關,可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這時的氣氛是黯然無歡的。因為酒已飲過數巡。告別的話語也重復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已到,正是彼此難舍難分的當兒。主人這句似乎是脫口而出的勸酒辭,這正是強烈、真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體現。
這兩句是歷代傳誦的名句,為什么呢?其原因是:
首先,它是表達難以言狀的復雜感情的最佳方式。人們也許有這種體驗:當遠行臨別或者故友久別重逢,心想要說的話很多很多,但思緒萬千,一時不知從何說起。這時,常常是無言相對的沉默。而“勸君更盡一杯酒”,正是打破這種難耐的沉默的最好方式,把復雜的感情通過一句簡要的“勸酒辭”表達了出來。此其一也。
其二,它還具有最經濟、最精到的剪裁之妙。送別詩,可以有許多內容來寫,比如:如何設宴餞別;在席上如何舉杯勸酒,又如何殷殷話別;分手時,又如何依依不舍;登程了,送者如何矚目遙送等等。但詩人把這些統統摒棄了,只精巧地剪下了惜別之情達到頂點的一瞬間的情景——這是含意極為豐富的“一瞬間”:它懷有借此希望多留一刻的依依惜別情誼;它又有對遠行者“前路珍重”的體貼關懷;它還有期望友人“早日榮歸”的美好祝福。
* * * *
這首詩并沒有特殊的描寫,也沒有引經據典,其語言平實,沒有什么華辭麗藻,但它卻最受人們歡迎,千秋不衰。這是什么原因呢?
的確,這首詩寫得景美情真,語言明暢,音韻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但我認為,這里最具魅力、最吸引人之處,即兩個字:“情真”。詩人抓住了“送別詩”的本質特征——情。它以情賦詩,以情抓心,以詩攝人。詩歌雖無特別描寫,如實道來,卻真實地反映了人間普遍存在的“離情別緒”。正是這一點,使人心心相印,引起強烈共鳴。在當時,這首詩就已入樂譜曲,在各種餞別場合傳唱。中唐大詩人白居易就曾有詩云:“相逢且莫辭推酒,聽唱陽關第四聲”。明代茶陵詩派領袖李東陽極贊此詩說——
作詩不可以意徇辭,而須以辭達意。辭能達意,可歌可詠則可以傳。王摩詰 “陽關無故人” 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渭之達耳。
( 《懷麓堂詩話》)
當然,這首詩的情調,似乎有些過分傷感,但正因為這種“傷感”,才傳達了別離雙方的真情實意,否則,不免有些“矯情”之嫌。自然,這種寫法,當與詩人的氣質有關。同是盛唐詩人、邊塞詩派代表者岑參,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別詩,即送武判官歸京的《白雪歌》,其情調就大不一樣了;直至南宋的愛國詩人陸游手里,簡直翻了個個兒:反悲為樂了。他的《塞上曲》就是這樣寫的:
老矣猶思萬里行,翩然上馬始身輕。
玉關去路心如鐵,把酒何妨聽渭城!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漢詩歌·《古詩十九首》(選五)·迢迢牽牛星》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