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一九三一年春
萬木霜天紅爛漫②,天兵怒氣沖霄漢③。霧滿龍岡千嶂暗④,齊聲喚⑤,前頭捉了張輝瓚⑥。二十萬軍重入贛⑦,風煙滾滾來天半⑧。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⑨。
作者原注
關于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⑩: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國語·周語》:“昔共工棄此道也,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并興,共工用滅。”(韋昭注:“賈侍中〔按指后漢賈逵〕云:共工,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顓頊氏衰,共工氏侵陵諸侯,與高辛氏爭而王也。”)
《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當其(按指女媧)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毛按:諸說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訓》,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他死了沒有呢?沒有說。看來是沒有死,共工是確實勝利了。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人民文學》一九六二年五月號。
【注釋】①蔣介石在他所策動的反革命內戰中,曾經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過五次“圍剿”。從1930年10月起,他布置反革命的第一次大“圍剿”,糾集了十萬兵力。12月,他任命江西省政府主席魯滌平兼任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即“圍剿”軍總司令,開始進犯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在12月30日乘霧對進入龍岡包圍圈內的敵軍主力張輝瓚第十八師發起總攻,激戰至晚,把敵軍全部殲滅,俘獲張輝瓚以下官兵九千余人。接著乘勝追擊逃至東韶的敵軍另一主力譚道源第五十師,又殲滅其一半。兩仗共殲敵一萬五千余人,繳槍一萬余支,余敵紛紛逃竄。第一次反“圍剿”勝利結束。這首詞作于第一次反“圍剿”勝利以后,第二次反“圍剿”交戰以前。 ②萬木,泛指大片大片的林木。霜天,南方地區冬季亦有霜,故稱。爛漫,形容色彩的鮮明。本句字面上是寫經霜后的紅楓林,實亦隱喻我紅色蘇區。 ③天兵,見前篇“六月天兵征腐惡”句注文。怒氣,漢代趙曄《吳越春秋》卷一○《勾踐伐吳外傳》載春秋時越王勾踐語曰:“今蛙蟲無知之物,見敵而有怒氣。”霄漢,高空。霄,云霄。漢,天河、銀河。以上二句寫第一次反“圍剿”戰斗打響以前,以下三句則寫龍岡戰役。 ④龍岡,江西永豐南部的一個小鎮,周圍山巒重疊,地形險要。千嶂,泛指群峰。嶂,高峻如屏障的山峰。據紅軍老戰士們回憶,龍岡之戰的那一天確有大霧,“霧滿”云云,是紀實。 ⑤謂紅軍戰士齊聲傳呼報捷。 ⑥張輝瓚(1884—1931),字石侯,長沙人。1911年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后長期在湘軍及由湘軍改編而成的國民黨軍隊中任職,歷任旅長、總司令部參謀長、師長、副軍長等。1930年12月被我紅軍俘獲,次年1月28日被處決。 ⑦二十萬軍,第二次大“圍剿”,國民黨軍投入的總兵力為二十萬人。贛,我中央革命根據地包括贛南、閩西兩地區,但中心在贛南,敵軍兩次大“圍剿”的主攻方向皆為贛南。 ⑧風煙,風塵。實指敵軍大隊人馬蹴踏而揚起的塵埃,虛指其囂張的氣焰。來天半,謂風塵卷地而來,遮蔽了天空的下半部分。 ⑨不周山,出處詳見作者自注所引《淮南子·天文訓》及《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中的有關文字。此處借以喻指國民黨反動勢力的統治支柱。紅旗亂,紅旗翻飛、繚亂。指詞人展望中的聲勢浩大的群眾革命斗爭的景象。 ⑩共工,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其事跡,古代各種典籍中的記載不盡相同,詳見作者自注中所引用的那些書證。 《淮南子》,漢代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纂的一部書,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先秦儒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各派學說而成,故《漢書》卷三○《藝文志》中把它列為雜家。《天文訓》,是《淮南子》中的一篇。 昔者,從前。顓頊,相傳為遠古時代五帝之一,號高陽氏。見《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爭為帝,爭做天下的君主。 觸,撞。不周之山,古代傳說中西北方的一座大山。《楚辭》戰國楚屈原《離騷》篇曰:“路不周以左轉兮。”漢代王逸注曰:“不周……在昆侖西北。”《山海經·山經》卷二《西山經》曰:“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晉代郭璞注曰:“此山形有缺不周匝處,因名云。”又《海經》卷一《大荒西經》曰:“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郭璞注引《淮南子》,謂共工怒觸此山后,山始缺壞不周匝。 天柱,《楚辭》屈原《天問》篇曰:“八柱何當?”王逸注曰:“言天有八山為柱。”古代傳說,不周山為八天柱之一。 地維,系住地的大繩。古人認為地為方形,有大繩系住它的四角,使它得以固定。絕,斷。 “天傾”二句,謂天向西北方傾倒,因此日月星辰向西北方移動。 “地不滿”二句,謂地的東南方塌陷下去,因此積水和塵埃歸赴東南。潦,積水。 《國語》,舊傳春秋時魯國人左丘明所撰,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分別記述春秋時期周天子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事,以記言論為主。《周語》,是《國語》中的第一部別,分上、中、下三篇。以下所引用的一段文字,是《周語》下篇所載太子晉諫周靈王語的節錄。 棄,違背。此道,太子晉諫周靈王語的第一部分闡明古代圣王不人為改變自然地貌的準則,本處引文緊接其后,“此道”即指上述那一準則。 虞,同“娛”。湛樂,過度的享樂。 淫失,淫逸。失,同“佚”、“逸”。以上二句謂共工沉溺于享樂,縱欲無度。 壅防,堵塞。百川,泛指眾多的河流。 墮高,削平山陵。墮,同“隳”,毀壞。堙庳,填塞洼地。 皇天,天的尊稱。弗,不。福,保佑。 庶民,百姓。助,協助。 用滅,因此而滅亡。 韋昭(204—273),三國時吳國人,字弘嗣。博學多才。撰有《國語注》,是今存最早的《國語》注本。《三國志》卷六五《吳書》二○有傳,作者晉代陳壽因避司馬昭諱,改稱韋曜。以下引號內的一段文字,即錄自韋昭《國語注》。 賈侍中,即賈逵(30—101),字景伯,后漢時人。和帝時官至侍中。《后漢書》卷三六有傳。他曾撰《國語解詁》,今已散佚,但韋昭《國語注》中有所征引。以下“共工”至“與高辛氏爭而王也”一段文字,就是韋注中所引賈氏《解詁》的片斷。 炎帝,傳說中的遠古時的帝王。《國語》卷一○《晉語》四載司空季子曰:“昔少典……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淮南子·時則訓》篇漢代高誘注曰:“炎帝……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也。” 姜姓,見上條注文所引《國語》。以上四句謂共工為諸侯,是炎帝的后裔,姓姜氏。 侵陵,侵犯、欺凌。諸侯,這里指與共工同時的其他諸侯。 “與高辛氏”句,謂共工與高辛氏爭位得勝,做了帝王。高辛氏,相傳為遠古時代五帝之一。《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曰:“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于顓頊為族子。” 《史記》,漢司馬遷撰。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事始自黃帝,終于漢武帝,首尾共約三千年。司馬貞,唐人,字子正。曾官朝散大夫、國子博士、弘文館學士。撰有《史記索隱》。因見《史記》記事始于《五帝本紀》而不記此前之三皇,故又為《史記》補撰《三皇本紀》。 女媧,神話傳說中遠古時代的女性帝王。相傳她曾煉石補天(見《淮南子·覽冥訓》)、摶土作人(見《太平御覽》卷七八《皇王部》三《女媧氏》引漢代應劭《風俗通》)。 “任智刑”句,謂共工氏族因使用智謀和刑罰而強大起來。任,憑靠、使用。以,而。 霸而不王,謂共工是“霸”而不是“王”。儒家學說以為,恃武力者只能為諸侯長而“霸”天下,行仁政者方能為天子而“王”天下。由于共工“任智刑以強”,故稱他“霸而不王”。 乘,通“承”。古代有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之說,附會于政治,則曰“五德終始”。相傳女媧氏以“木德”為帝王,其繼承者應為“火德”,然而共工為“水德”,以水承木,不合順序。 祝融,古代傳說中的火神。《呂氏春秋》卷四《孟夏紀》曰:“其神祝融。”漢代高誘注曰:“祝融,顓頊氏后……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 缺,通“絕”,斷。
【賞析】
第一次反“圍剿”發生在1930年10月至1931年1月初。
1930年8月底,遵照蔣介石的旨意,國民黨陸海空軍總司令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召集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黨、政、軍官員舉行“綏靖會議”,部署對中央蘇區的大“圍剿”。10月,中原大戰以馮玉祥、閻錫山的失敗而告結束,蔣介石發表“雙十節”文告,提出以“肅清匪共”為首的五項政治方針。緊接著在武漢召開“綏靖會議”,10月23日又召集三省“剿匪軍事會議”密商,糾集了十萬大軍,蔣介石決定了“剿匪大業”的十六字方針:“分進合擊、長驅直入、外線作戰、猛進猛打”,并狂妄宣稱“我想三個月內,肅清共匪一定沒有什么問題”。10月28日蔣又親發命令“殲滅朱毛彭黃及方志敏各股匪”。12月9日蔣介石在南昌召開軍事會議后,任命武漢衛戍司令、江西省主席魯滌平兼任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張輝瓚為前敵總指揮。與敵軍對壘的是中央蘇區的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參戰部隊為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和赤衛隊,約四萬人。紅軍采取了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多次設伏。12月5日,毛澤東在小布主持召開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并草擬一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12月29日,張輝瓚率第18師向江西永豐龍岡逼近,紅軍總部當機立斷,將主力秘密轉移到龍岡附近的群山腹地集結。次日,大霧遮山蔽谷,紅軍向竄入龍岡的九千多敵軍縮緊了伏擊圈。下午四時,紅軍發動總攻,敵軍無一漏網,張輝瓚被紅軍戰士活捉。龍岡之役,是紅軍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的第一個戰役,初戰告捷,意義重大。1931年1月3日,紅軍再殲譚道源第50師一個多旅。朱德、毛澤東領導的中央蘇區紅軍,五天內兩戰大捷,共殲敵一萬五千人,粉碎了國民黨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
這首詞上闋,描寫了紅軍在龍岡設伏到首戰告捷的過程。“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極寫紅色根據地正氣凜然的不容侵犯氣勢:雖已進入霜凍的冬天,萬木依然紅葉爛漫;抒發了設伏臨戰的紅軍有如“天兵”同仇敵愾,要壓倒一切敵人的豪壯氣概。緊接著,詩人以潑墨畫筆描狀出崇山峻嶺茫茫霧海中,戰況嚴峻、形勢詭異的幽暗氣氛:“霧滿龍岡千嶂暗”。埋伏在險峻群山之中的紅軍戰士,以逸待勞,智應頑敵,真可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全殲敵張輝瓚部的大捷,以紅軍歡呼騰躍宣告結束。詩人在行軍途中,聽到了戰士們群情激蕩的歡呼,活捉敵酋的呼喊在峽谷間激蕩。這一人民戰爭震撼群山的勝利強音,瞬間激發了戰地詩人的壯志豪情,毛澤東譜就出蕩氣回腸的《漁家傲》的上闋。
1931年,蔣介石增兵至二十萬,再次發動對中央蘇區的大“圍剿”。毛澤東得到大敵逼近的消息后,續填了詞的下闋。“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實寫來犯敵軍氣勢洶洶。“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高度概括了毛澤東以人民戰爭打破國民黨軍事“圍剿”的戰略思想。“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們,我們卻要打破反革命。”(《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詞的下闋以共工神話入詞,再寫紅軍將以人民戰爭的雷霆氣勢,迎戰新的強敵。“不周山下紅旗亂”,漫山遍野紅旗飄舞,形象地抒發了詩人奪取反第二次“圍剿”勝利的堅定信念。
關于這首詞的寫作經過,有種種演義性的說法,無法準確考證。1962年4月27日毛澤東在《為〈詞六首〉寫的小引》中說:“這些詞,是在一九二九—— 一九三一年在馬背上哼成的,通忘記了。《人民文學》編輯部的同志們搜集起來寄給了我,要求發表。略加修改,因以付之。”今天,對照《人民日報》編輯部寄呈毛澤東審定的傳抄稿,我們注意到,修改稿對這首詞正文的傳抄稿,做了多處大的改動:如“萬木霜天紅爛漫”的傳抄稿原為“萬木參天紅爛熳”;傳抄稿為“紅軍怒氣沖霄漢”的詩句,毛澤東曾改為“秋來一派風流態”,最后定稿為“天兵怒氣沖霄漢”。“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在傳抄稿上是“十萬大兵重入贛,飛機大炮知何限”。而“不周山下紅旗亂”在傳抄稿上本作“教他片甲都不還”,詩人曾擬改成“牽來后羿看朝飯”,最后定稿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不周山下紅旗亂”。據逄先知《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回憶,1962年毛澤東要田給這六首詞填上詞牌,并查出“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典故。諸說不同,毛澤東在自注中選擇了“共工是勝利的英雄”這一全新的解說。
從開篇的“天兵怒氣沖霄漢”到結句中的“不周山下紅旗亂”,詩人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以濃墨重彩將遠古神話中的天兵、共工形象,化入到新時代的話語之中。“重寫神話絕不是對神話故事的簡單重復,他還敘述自己的故事,這也是互文性的功能之一:在激活一段典故之余,還讓故事在人類的記憶中得到延伸。”([法]蒂費納·薩莫瓦約《互文性研究》)毛澤東“不周山下紅旗亂”的壯美詞章以及“共工沒有死,共工是確實勝利了”的歷史判斷,對傳統的神話形象進行了更新性的改造。詩人超越時空的想象騰越,革命者挑戰舊世界的壯志豪情,史家對古老神話的重新評說,最終統一在“共工是勝利的英雄”的全新認知上了。從1931年吟就《漁家傲》初稿,到1962年和1963年,毛澤東對傳抄稿的一再修改以及為共工神話所寫的注,既是史識的升華,又何嘗不是詩情的升華。“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不但謳歌了紅軍在反“圍剿”的艱苦卓絕年代慨當以慷的壯志豪情,更弘揚了正以改天換地的氣概創造新世界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恢弘自信。
文章作者:商振泰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清平樂·蔣桂戰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