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馬頭調)露水珠》原文與賞析
露水珠兒在荷葉轉,顆顆滾圓。姐兒一見,忙用線穿,喜上眉尖。恨不能一顆一顆穿成串,排成連環。要成串,誰知水珠也會變,不似從前。這邊散了,那邊去團圓,改變心田。閃殺奴,偏偏又被風吹散,落在河中間。后悔遲,當初錯把寶貝看,叫人心寒。
這支小曲寫一個涉世不深、純真誠摯的姑娘的美好希望的破滅。她熱愛生活,又把生活看得十分美好純凈。她向往與情人能長久團圓,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可是,后來她發現現實的生活并非自己想象的那般美滿。她失望了,體悟到生活中悲劇的一面,心靈的感知和體驗是十分隱微的。自己可以意會,而對他人卻難于言傳。這位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喻雙關的手法,寫姑娘喜歡團而又圓的露珠,想用線來串起,結果露珠滾動變化,直至落到河中消失,使姑娘感到心寒。在這種假想的看似可笑而實際又發人深省的生活片斷中,寄托了深刻的人生之思,表現她對生活哲理的體悟。
曲子先描述姐兒喜愛露水珠的情形:“露水珠兒在荷葉轉,顆顆滾圓。姐兒一見,忙用線穿,喜上眉尖。恨不能一顆一顆穿成串,排成連環。”在一個清爽的早晨,姐兒到水邊戲耍,水中荷花茂盛,一片片鮮綠的荷葉上綴著滾圓晶瑩的露珠,姐兒一見,萬分喜歡。她為什么喜歡,此處沒說,但從下文她怨恨露珠的變化看,她是喜愛露珠的團而又圓。這位閨中少女,剛剛拋卻了孩提的童真,初覺青春情感的萌動,隱約地憧憬著同如意郎君相伴廝守的團圓、美滿的生活。因而,一見這滾圓閃亮的露珠,她心中那些朦朧的情感,便有些明晰了,于是,她心中喜悅,在這小小的露水珠上寄托了自己的美好愿望。因為喜愛,她要把圓圓的露水珠穿起來。這里清水荷花的美好景色,清純少女天真活潑的可愛形象,都清新喜人,生機盎然,充分地顯示出生活中真純美好的一面。小曲為了把這層意思寫足,多方渲染,描述姐兒喜不自勝、妙想環生的欣喜情狀。這本是虛構,類似童話,但我們并不覺得它虛假,反而把它看做一幅寫意畫,透過形象,領略了它昭示的意義。這一層不是小曲的主旨所在,它的作用是為下文作襯墊。
在把姐兒美好的愿望、追求寫完寫足之后,陡然一轉,寫露珠的易變:“誰知水珠也會變,不似從前。這邊散了,那邊去團圓,改變心田。閃殺奴,偏偏又被風吹散,落在河中間。”這里先用反問句寫這個對團聚、美滿的幸福生活充滿遐想的純真少女對那象征物——露水珠也會變化感到的驚愕。接著寫露水珠的兩種改變。一是它 “這邊散了,那邊去團圓”。從詠物的方面說,這符合露珠自身的特征。三兩顆露珠綴在一片荷葉上,荷葉擺動,那露珠便被搖散,流動起來,最后又重新組合。曲子就抓住露珠的這一自然屬性,寄托了對人類愛情生活中某些人厭舊喜新,朝三暮四的不良現象的遺憾和不滿。“團圓”一詞在這里既是比喻又是雙關,從比喻方面說,它是以露珠的組合、團圓,喻人的組合團圓,從雙關的方面說,它是一語雙指,既指露珠又指人。這樣,更使本體和喻體若即若離,能引發人們更多的聯想與想象。而“變了心田”一句,便使比喻意義趨于明朗。下面說露珠的另一種變化: “被風吹散,落在河中間。”這里的比喻意義就不那樣明朗,我們覺得它是比喻一種圓滿美好的生活被破壞,被毀掉。比起前一種情況,這更令人痛心,因而用了“閃殺奴”一句,表明這情景把少女心中的美好生活圖景完全粉碎了,她想到生活中最慘痛的悲劇,感受到現實的殘酷與無情。生活的這種破裂和毀滅在前面團圓和美滿的對比、反襯之下,顯得更加凄涼悲慘。
在對比著寫出露珠的兩種形態,隱喻了生活的兩種面貌之后,最后集中寫出姐兒心中的悲哀之感: “后悔遲,當初錯把寶貝看,叫人心寒。”這幾句寫少女心中對生活的爛漫幻想被揭破了,現在她知道團圓美滿的生活會變,而且會變得非常凄慘,因而她心中的那種甜蜜、溫暖消失了,一種新的感覺是,“讓人心寒”。但至此,小令仍然保持著姐兒形象的統一和完整。她少女的心中雖然多了一些陰暗,但她依然單純而天真,因而,竟說“后悔遲,當初錯把寶貝看。”好像不看,不想,生活中那可怕的東西就不存在似的。看到這里,我們就更感生活的嚴酷,因為盡管是這樣一個像露珠一樣晶瑩剔透的少女,也說不定會遇到一個天良喪盡的惡魔,讓她飽受生活的痛苦。
這支小曲抒寫的是對美好愛情難于久持的悲哀,是對純真執著的情感遭到毀棄的憂怨。它啟示人們,對愛情不能只看到它初始的純真美好,還要意料它后來的演變和毀滅。富有哲理,發人深省。小曲在揭示哲理,抒發情感的時候,主要用了兩種表現技巧,一是把思想化為形象,一是以淺言深,以小喻大。為了增強作品的形象性,小曲塑造了“姐兒”這樣一個純情少女作為抒情意象,寫她的動作行為和心理變化,形象地揭示了生活的哲理,把抽象的思想、道理表現得具體可感。另外,小曲以小小的露水珠的變化,反映了人間愛情生活多變這樣一個主題,手法實在是靈活新巧,體現了民間創作清新,活潑又富有生活底蘊的特征。
上一篇:《清代民歌·(馬頭調)緣法未盡》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馬頭調)魚兒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