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①,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②,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③,更有潺潺流水④,高路入云端⑤。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⑥。風雷動,旌旗奮⑦,是人寰⑧。三十八年過去⑨,彈指一揮間⑩??缮暇盘鞌堅?,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七六年一月號。
【注釋】① 凌云志,《后漢書》卷二八《馮衍傳》載,馮衍自謂“常有陵(同‘凌’)云之志”。本指大志、壯志,這里用為雙關語,也指登高把云彩踩在腳下(即重上井岡山)的志愿。 ② 尋,尋訪。故地,昔日戰斗、生活之地。 ③ 鶯歌燕舞,蘇軾《披錦亭》詩曰:“燕舞鶯啼春日長。”元代楊訥《西游記》雜劇第三本第九出:“鶯歌巧韻,燕舞纖腰?!边@里既是實寫井岡山春天的歡快之景,又象征著井岡山地區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欣欣向榮。 ④ 潺潺,流水聲。 ⑤ 高路,指1960年冬修建的從江西寧岡礱市至井岡山茨坪的盤山公路。 ⑥ 不須看,不必看,用不著看。看,這里讀平聲。按毛澤東這次上井岡山,途經黃洋界時,曾下車察看仿照當年原樣修復的守衛哨口的紅軍的營房,并信步登上哨口,巡視1928年8月黃洋界保衛戰時紅軍所筑工事的遺跡,以及自己當年和紅軍戰士一起挑糧上山時走過的小路,眺望遠處的層巒疊嶂。以上二句,一方面是贊嘆黃洋界地勢的險要,一方面也是喻言經歷過井岡山時期的艱苦斗爭后,任何困難險阻都不在話下。 ⑦ 旌旗,此指革命的戰旗。奮,振展、飛揚。 ⑧ 人寰,人間。以上三句是說,革命的武裝斗爭遍及世界,這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⑨ 1927年,毛澤東初上井岡山;1965年,重上井岡山。兩限之間的跨度為三十八年。 ⑩ 彈指,佛家語,即勾指彈一下的工夫,極言時間的短暫。宋釋法云《翻譯名義集》卷二《時分》引《阿毗達摩俱舍論》曰:“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剎那?!币粨],一揚手,即彈指時的動作。 可上九天攬月,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詩曰:“欲上青天覽(同‘攬’)明月?!本盘?,《孫子·形》篇曰:“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彼蚊穲虺甲⒃唬骸熬盘?,言高不可測?!迸f說天有九重,故稱。攬,挽取、采摘。五洋,指世界五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實為南極洲)。捉鱉,元康進之《梁山泊李逵負荊》雜劇第四折:“管教他甕中捉鱉?!薄端囄念惥邸肪砭帕恩[介部》上《鱉》引晉代潘尼《鱉賦》曰:“有東海之巨鱉,乃負山而吞舟。” 談笑,極言輕松、不費力。凱歌還,陸游《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韻》詩其一曰:“壯士凱歌歸?!币陨先渲^對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來說,世上沒有什么困難可言,上天下海,攬月捉鱉,無所不能,談笑之間便勝利回還。 《西游記》第二回:“祖師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詞句從此化出,謂只要肯下決心攀登,則險峰可上;只要肯下決心干事,則天下無難事。
【賞析】
全詞上片紀事、寫景,下片抒懷明志。文字簡單、明了,沿襲了詩人一貫的寫作風格,豪邁、自信依然是毛澤東在這首詞中的兩大元素。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笔拙浼雌瓶斩鴣恚瑲馄欠欠?。詩人在閑庭信步的從空間讓閱讀者看到的是一種大氣派?!傲柙浦尽苯杈畬降奈《雽懗隽嗽娙说摹傲柙啤北ж?。三十八年前詩人在此立下的天下抱負,今天早已經實現,如今他一路征塵歸來,重訪故地,心情是何等激動與自豪。詩人在走過他自己當年曾經戰斗過的每一處地方時,都留下了深情的目光和不盡的思緒。這是最容易為人所理解的詞意。然而,“重上”的含義僅僅是重回、重游嗎?為何“重上井岡山”又是詩人“久有”的“凌云志”呢?這只是一次感情的尋覓回歸,還是執政黨領袖對使命的深層呼喚?
巍巍井岡,山高林密,竹繁花盛,樹茂草深。澗水潺潺,鶯歌燕舞,“高路入云端”,三十八年前的舊地,如今變了新顏。這讓走在井岡山、站在井岡山的毛澤東禁不住思緒萬千、感慨萬千。他透過眼前的景色不僅看到了當年的腥風血雨,也看到了自己堅定不移的信仰所起到的作用。也因此,詩人激動、豪邁、自信,揮毫寫下“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這是一種駐足回首的豪邁與慷慨,也是詩人即將進行新一輪革命行動的信心和決心。
下片首三句是回憶往事,也是展望當今,有景,有情?!帮L雷動,旌旗奮,是人寰”的陣勢、場面既是當年,也是當下?!叭四赀^去,彈指一揮間”指時間流逝之快,也是領袖氣度再現。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正是這種豪邁、自信、激情讓詩人有了新的、更大、更高的理想與追求,才有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壯志豪情,以及“談笑凱歌還”的詩人自信。詞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作結,回應詞首,鏗鏘作響,擲地有聲。這是詩人的決心與信心,也帶給無數的人以激情和鼓舞。
如果我們把這首詞置于它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似乎還可以從中窺探出更深一層的意思,至少可為讀者提供一個閱讀的參照。1965年春,毛澤東從北京到武昌下榻梅嶺,44天后離武漢到長沙,5月21日從長沙出發,沿著1927年秋收起義之路重上井岡山。從他這一路行走、一路觀看的言行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出毛澤東準備不惜一切代價,發動一場上層建筑領域的革命,盡管這還只是其思考的初衷。如此,對“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我們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至少表明了詩人要進行一場大變革的態度和決心,而詞末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則隱然是呼應開篇的決心與信心的表達。半年后,歷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果然鋪天蓋地而來。
文章作者:張克中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水調歌頭·游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