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五祖寺》原文、賞析、鑒賞
又名東山寺,位于湖北黃梅縣城東16公里的東山。唐咸亨年間由禪宗五祖弘忍創建,故名。明萬歷年間重建。現存殿宇有麻城殿、圣母殿、千佛殿、真身殿,以及方丈、寮房、客堂、戒堂等。自寺前一天門達寺后的白蓮峰長達3公里,遍布名勝古跡,著名的有:釋迦多寶如來佛塔、十方佛塔、飛虹橋、大滿禪師佛塔、講經臺、授法洞、舍身崖、棋盤石、蓮花洞等。其中大滿禪師石塔為喇嘛塔式,建于石臺之上,高5米,蒼苔遍布,形制古樸,相傳是瘞五祖弘忍佛骨之所。白蓮峰,孤峰突出,峰頂有白蓮池,相傳為弘忍手植白蓮之處。在此俯瞰山麓,古寺藏幽,遠眺廬山,綿屏繡翠,景色優美。
〔古詩文賞析〕 東 山 寺 唐·張祜
寒色蒼蒼老柏風,石苔清滑露光融。
半夜四山鐘磬盡,水精宮殿月玲瓏。
東山寺山青水秀,景色優美,殿宇巍峨,名勝頗多,是聞名中外的佛教禪宗名剎,也是風光宜人的游覽勝地。晚唐詩人張祜游覽東山寺,寫了這首小詩。作者發揮擅長景物描寫的技能,用生動而簡煉的筆觸,形象地描繪了東山五祖寺的夜景。
詩的開頭一句,寫子夜東山的天然景色。連綿山巒,蒼松翠柏,夜間看去呈深青色;千年的古柏,山風吹過,發出呼嘯的聲音;蒼茫的林海,陣陣的松濤,使人感到冷清,具有寒意。這里的“寒色”寫所感,“蒼蒼”寫所看,“老柏風”寫所聽。這樣將各種感官集中起來,就能感受到身居深山老林寺廟中的孤孑清冷情景。難怪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游覽五祖寺,也留下了這樣的佳句:“直上青霄望八都,白云影里月輪孤。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
詩的第二句,描寫了月光照耀下的登山臺階。作者發揮出描寫景物的才能技巧,用“石苔”二字,描繪出東山寺的歷史較長;用“清滑”二字,描繪出登山拜寺的游人之多;用“光融”二字,描繪出月光照射下的石階明亮,至此,讀者可以想見初唐時建的五祖寺,到晚唐詩人寫此詩,約有200年,寺廟的石臺階長滿青苔,無數的高僧、墨客、山民登山拜佛,而將石階踩得清滑,在明月的照耀下,顯露出光澤。整個句子,一脈貫通,寫出了多層意思,體現出作者的筆力。
詩的三、四句,著重寫東山寺環境的幽靜。居宿東山寺,遠離村莊鬧市,半夜更無嘈雜聲,只聽得到寺廟的鐘聲,這是何等的安靜。東山寺古建筑群,莊嚴雄偉,五光十色,斗拱交錯,檐牙高啄,畫棟雕梁;加上曲徑重門,松柏掩映,飛瀑流泉,月光明亮。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色揉合一起,顯得更加僻靜幽深。談到這里,仿佛看到了“玲瓏月”照射下的“水精宮殿”。李白曾寫出“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的佳句。張祜的“水精宮殿月玲瓏”與其相比,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在這首詩中,用“老柏風”來形容“寒色”,用“露光融”來形容“石苔”,用“鐘磬盡”來比喻“半夜”的靜謐,用“水精宮殿”來比喻東山寺的建筑。遣詞精當,造語自然,收到很強的藝術效果。
(曹祥本)
〔現代散文〕 “日暖東山去,松門數里斜”。離開黃梅縣城,驅車向東,俯仰間即可到達“西天移向此間來”的佛教圣地——東山五祖寺。過了“一天門”,在刻有“此間樂”浮雕大字的“二天門”涼亭中,享受著山色聽水流的樂趣后,可徑直到達山寺。那狀如飛虹的花橋,古樸蒼勁的千年古樹,妙趣橫生的放龜池,神秘幽然的三仙洞、授法洞、桃園洞,峭然挺拔的舍身崖,惟妙惟肖的象石,以及碧玉泉、望江亭、講經臺、鐘臺和蘇軾的手跡等,使人意趣盎然。還有座座殿堂斗拱交錯,檐牙高啄,雕梁畫棟,門重徑曲,或莊嚴雄偉,或細致精巧,對此,往往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為古人的心靈手巧而感嘆……。穿過真身殿背后竹影婆娑,阿娜多姿的楠竹林,沿著那掛在山崖間的石階,拾徑而上,領略“竹徑通天”的美景,可以一直攀登到東山主峰——白蓮峰。該峰海拔約800米,蒼崖峭壁,孤峰突起,因峰頂有一用石條砌成的長方形蓮池而名。“蓮花生佛”,被佛教視為圣花。相傳弘忍親手將蓮栽種在池。據說寺中放龜池與此同源。“東山白蓮”在歷史上被列為“黃梅十景”之一。古人因此吟詠不少。站在白蓮峰頂,飽覽無限風光,大有“直上青霄望八都”的氣概。向北展望,巍巍大別山群峰連綿,仿佛翩翩而去;向南極目,萬頃沃野百里平川,好像環抱而來。萬里長江如一條銀色項鏈,飄然閃爍;源、感、太白諸湖像塊塊玉片平添了大地的嫵媚。
(鄂旅導)
〔民間文學〕 關于弘忍學法于道信,民間有這樣一段傳說。五祖弘忍為兩度脫胎學法方成。弘忍前生,住黃梅縣張渡村,姓張名懷,有妻妾8人。張懷75歲那年,遇見道信,隨道信到四祖寺后的黃梅山植松樹6載,被人稱為栽松道者。一日,弘忍衣冠楚楚,去朝見四祖道信,磕頭問道:“稟大師,我隨你多年,現在可授法于我乎?”道信沉思片刻后說:“你年紀這么大,可能習法。若得習法,你要下山,轉世脫胎再來。”接著賜給他四句詩偈:“周家莊上遇裙釵,法衣禪杖掛心懷,盂化仙桃投入腹,濁何赴水脫尸骸。”弘忍按道信指點,從破額山南行,大約走了15公里路,眼看太陽就要落山,忽見一少女在河港岸埠洗衣服和飯盂。于是,他上前深鞠一躬,問道:“小姐,請問尊姓?此處為何地?”那少女抬頭見是一陌生老者,掩面答道:“小女姓周,乃周家莊周員外之女鳳姐。此地名叫濯港。”他一聽,即刻把禪杖放置一邊,縱身投河自盡。護法神將他的靈魂置入鳳姐手中的盂內,頃刻化成一個仙桃,鳳姐吃了桃子,就身懷有孕。鳳姐懷孕一事,被其父母知道后,大為惱怒,一氣之下把她鞭打一頓趕出家門。不久,弘忍就重新脫胎,出生在黃連埠。童年時期,母親周氏帶著他乞討四鄉,足跡遍布江西、安徽、江蘇等地。由于缺乏營養,弘忍身材瘦弱,七歲時尚不能開口講話,周氏因此以為他是一個啞童。隋煬帝大業五年一個麥收的季節,周氏帶他從江蘇泗州乞討回鄉,在縣南一地拾麥,被一群農民嘲笑和戲弄,罵他“啞巴”,說:“只要你喊我們周圍的人一聲爹,我就送一捆麥子給你們母子倆。”弘忍毫不示弱,挺直胸膛,瞪大眼珠回擊道:“你們何人?要我喊你們爹,豈有此理!將來有朝一日,天下人都得喊我祖師爺呢!”弘忍終于第一次開口講話,喜得其母淚如雨下,隨即將他帶到濯港。
后人為記住此事,將此地改名為“新開口”,直到今天仍然保留著這個地名。在隨母回濯港的路上,遇到四祖道信。道信收他為徒,在濯港橋頭,離別母親,隨道信出家為僧。后人又在此地筑起一個土坡,建有香火廟,取名“離母墩”。
(劉晗 整理)
上一篇:詠《九華山風景名勝區·五溪山色》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廬山風景名勝區·仙人洞》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