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王實甫《西廂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耍孩兒】 幾曾見寄書的顛倒瞞著魚雁,小則小心腸兒轉(zhuǎn)關(guān)。寫著道西廂待月等得更闌,著你跳東墻女字邊干。原來那詩句兒里包籠著三更棗,簡帖兒里埋伏著九里山。她著緊處將人慢,恁會云雨鬧中取靜,我寄音書忙里偷閑。
【四煞】 紙光明玉板,字香噴麝蘭,行兒邊湮透非春汗。一緘情淚紅猶濕,滿紙春愁墨未干。從今后休疑難,放心波玉堂學(xué)士,穩(wěn)情取金雀鴉鬟。
【三煞】 他人行別樣的親,俺跟前取次看,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鴻案。別人行甜言美語三冬暖,我跟前惡語傷人六月寒。我為頭兒看,看你個離魂倩女,怎發(fā)付擲果潘安!
紅娘同情張生,為他把寫給鶯鶯的簡帖兒傳到小姐處。她把簡帖悄悄放在妝盒兒上,看鶯鶯有什么反映。鶯鶯見了簡帖勃然大怒,大罵紅娘,并寫了一封回信,讓紅娘傳回去。其實信上寫的是那首著名的詩: “待月西廂下,迎風(fēng)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紅娘不識字,還以為是小姐拒絕張生,教訓(xùn)他一番。誰知張生見信狂喜,得意地將信解釋給紅娘聽。紅娘這才知道鶯鶯口是心非,作了一番假惺惺的表演,白罵了她一通。她不免感到受欺騙的委屈,【耍孩兒】 曲中她唱出對這件事的不滿。第一、二句埋怨鶯鶯 “小心腸兒轉(zhuǎn)關(guān)”,既要她傳書遞簡,不該將真情瞞著她,豈非行事顛倒? “魚雁” 比喻送信人。“寫著道” 兩句,將鶯鶯簡中語作了一番推測,呵! 原來是讓張生跳東墻去私會! 這真出乎紅娘的意料,她何曾想到小姐竟如此大膽。“女字邊干” 是 “奸” 字,這是隱語,暗示這兩人要做出不端的事來。“詩句兒里包籠著三更棗”,“簡帖兒里埋伏著九里山”,這兩句也都是隱語。“三更棗” 是禪宗六祖的故事,據(jù)說五祖要傳衣缽給六祖,怕人雜對六祖不利,就給了六祖三粒粳米一顆棗,意思是三更早來。六祖會意,至半夜三更去五祖那里,傳得了衣缽。但《六祖壇經(jīng)·行由品》、《五燈會元》 卷一《五祖弘忍大滿禪師》 所記,皆言五祖以杖擊碓三次,六祖會意,遂以三鼓入五祖禪室受衣缽。總之,“三更棗” 是當(dāng)時通行的隱語。“九里山” 是韓信故事,他在九里山設(shè)下十面埋伏,逼得項羽走投無路,最后在烏江自盡。九里山意思是打了埋伏。紅娘聽了張生解釋詩意,知道鶯鶯在簡帖里做了手腳,打了埋伏,很不高興,說她在緊要處欺騙了自己。“恁會云雨” 兩句是紅娘說的氣話: 你倒從容地要 “會云雨”,我卻為此忙個不停還受騙。
【四煞】 的唱詞,是紅娘轉(zhuǎn)過意來,又開始同情崔張二人了。“紙光”、“字香”二句形容紙墨的精致。“行兒里” 以下三句,是說鶯鶯的信中浸滿了淚水 “紅猶濕”,滿紙是春愁 “墨未干”。紅娘畢竟是鶯鶯忠實的丫鬟,對于鶯鶯所受的折磨,她是很心疼的,也很理解,她回過頭來將小姐的苦衷告訴張生。最后三句勸張生放心,不必懷疑,肯定能得到 “金雀鴉鬟”。玉堂學(xué)士指張生,這是紅娘對張生半開玩笑半抬舉的稱呼。“金雀” 是婦女頭飾,“鴉鬟” 意為婦女黑油油的發(fā)髻,皆喻指女性,這里是指鶯鶯。
既然紅娘已經(jīng)知道鶯鶯的秘密,還氣小姐騙了自己,全不顧念自己的好心,那么她將冷眼旁觀,看鶯鶯如何往下做。【三煞】 中紅娘又對小姐表述不滿,主要是覺得小姐對別人格外的親,是“甜言美語三冬暖”,對她卻 “取次看”,是“惡語傷人六月寒”。“取次看” 在此作隨隨便便對待、輕視的意思。“孟光接了梁鴻案” 用梁鴻、孟光舉案齊眉,夫妻相敬如賓的典故,這里有調(diào)侃諷刺的意味。我們還可以聯(lián)想起 《紅樓夢》 中寶釵諷刺寶玉、黛玉時,用過這句話。最后兩句,紅娘表示要對鶯鶯下一步做法作壁上觀,看她如何發(fā)付張生的求愛。“倩女” 比喻鶯鶯,指她害了相思,“擲果潘安” 比喻張生,自然指他是個如意郎君。這兩個典故用得好,因為扣住了崔、張二人其時郎有意女有情的情感特征,并含有嘲諷的意味,嘲諷鶯鶯剛才裝出那一付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骨子里卻是個情種。
這三曲寫紅娘得知自己被瞞騙后的氣憤、委屈,合情合理。委屈的是自己一心為小姐著想,卻不被理解和信任,在節(jié)骨眼上瞞著她,卻還要利用她傳遞信件。氣憤的是,小姐對別人甜言美語,對自己卻惡言傷人,還說要告訴老夫人。而她心理活動的過程是: 委屈氣憤轉(zhuǎn)而又同情小姐,最后決定不動聲色看鶯鶯小姐怎么發(fā)付這個書呆子。就語言特點來看,除了 【四煞】 中 “紙光” 以下五句外,純用口語而感情色彩強烈。還用了當(dāng)時常用的隱語如 “女字邊干”、“三更棗” 等。又如 “甜言美語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等,是現(xiàn)今還在用的百姓語言。這符合紅娘的身份,以及她心中不快,說話沖口而出的情景,像“女字邊干”,其實已是口出不遜了。
上一篇:《裴少俊墻頭馬上》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西樓記·疑謎》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