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懸錦帶佩吳鉤,走馬曾防玉塞秋。莫笑關西將家子,只將詩思入涼州(本色,有風調)。
【箋釋】
[吳鉤] 鉤,兵器,形似劍而曲。春秋吳人善鑄鉤,故稱。后也泛指利劍。左思《吳都賦》:“軍容蓄用,器械兼儲;吳鉤越棘,純鈞湛盧。”唐盧殷《長安親故》:“楚蘭不佩佩吳鉤,帶酒城頭別舊游。”
[玉塞] 玉門關的別稱。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漢書》卷九六上《西域傳上·鄯善》:“時漢軍正任文將兵屯玉門關,為貳師后距,捕得生口,知狀以聞。”南朝宋謝莊《舞馬賦》:“辭水空而南傃,去輪臺而東洎,乘玉塞而歸寶,奄芝庭而獻秘。”《晉書》卷一二六《禿發傉檀載記論》:“控弦玉塞,躍馬金山。” 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馬肥時南侵。屆時邊軍特加警衛,調兵防守,稱為“防秋”。《舊唐書》卷一三九《陸贄傳》:“又以河隴陷蕃已來,西北邊常以重兵守備,謂之防秋。”
[關西] 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地區。《漢書》卷三九《蕭何傳》:“關中搖足,則關西非陛下有也。”李益郡望為隴西、籍貫為姑臧,皆在關西,故稱。李益《從軍詩序》:“本其涼國,則世將之后。”
[涼州] 即《涼州曲》。樂府《近代曲》名。《新唐書·禮樂志十二》:“《涼州曲》,本西涼所獻也,其聲本宮調,有大遍、小遍。貞元初,樂工康昆侖寓其聲于琵琶,奏于玉宸殿,因號《玉宸宮調》。”《文獻通考》卷一二九:“《涼州曲》,本西涼所獻也。本聲本宮調,有大遍、小遍。貞元初,樂工康昆侖寓其聲于琵琶,奏于玉宸殿,因號玉宸宮調。今諸樂則用黃鐘宮。”
【輯評】
《詩境淺說》續編:此詠邊將之多才,在塞下詩中,別開格調。首句言戎容之整肅,次句言征戍之辛勞。后二句言,莫笑其豪健,為關西將種,能載滿懷詩思,西入涼州。聽水聽風,譜絕域霓裳之調,更能防秋走馬,獨著邊功。隨陸能舞,絳灌能文,此君兼擅之。
上一篇:《汴河曲》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長沙桓王墓下別李紓張南史》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