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柯
作者: 郭蘊斌 【本書體例】
【原文】:
伐柯如何(1)?匪斧不克(2)。取妻如何(3)?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4)。我覯之子(5),籩豆有踐(6)。
【鑒賞】:
《伐柯》是一首流行于豳地的篇幅較為短小的詩歌,全詩共有二章八句。古代學者一般認為《豳風》中的七首詩,要么是周公本人所作,要么就是別人為歌頌周公而作,因此在闡發詩意時往往都要跟周公聯系在一起。比如這首《伐柯》,《毛詩序》認為它是一首“美周公”之作。朱熹在《詩集傳》中更具體指出:該詩首章乃“周公居東之時,東人言此以比平日欲見周公之難”;二章則為“東人言此以比今日得見周公之易,深喜之辭也?!边@樣闡述,也許并非毫無道理;但我們今天看來,總覺得不免有些牽強,甚至真成了俗話所說的:你不說我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涂了。其實細品《伐柯》,我們會感到它不過是一首反映古代民族婚姻禮俗方面內容的小詩。
我們先看首章的四句。這四句兩兩相對,都是先以設問的口吻引起下文,再用雙重否定句形式斷然作答——“怎樣才能砍削成一根斧柄呢?沒有斧頭那可是做不成。怎樣才能娶得一房好媳婦呢?沒有媒人那可是不能行?!?/p>
顯然,這是以伐柯必然得用斧作比,喻娶妻必然得有媒人。讀到這里,我們就會聯想起《齊風·南山》中的詩句:“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請看,在這里,從詞語、句式的選擇運用到聯想、比喻的表現手法,都有多么相似?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西周時期,至少是包括豳地到齊地的廣大地區,都普遍流行著類似的熟語。從中也可以看出,要想“取妻”則“匪媒不得”,這正是當時的婚姻禮俗。后人稱與人作媒為“伐柯”,即源本于此。
下面我們再看二章的四句。既然是要砍削一把得心應手的斧柄,那就得遵循砍斧柄的準則;而且最好是有一個可供隨時借鑒的榜樣在身邊。巧了!我手里拿著的不正是一把斧柄嗎?它就是我近在眼前的典范。
原來,詩人又是在打比方了。他是以伐柯尚需遵循一定準則,來此成就婚姻大事也要符合相應的規矩禮法。于是詩人鄭重地表示:當我與她相見成親的時候,我一定要遵循禮法,把禮品裝得滿滿的,且整整齊齊的、排列有序地擺好。即有“籩豆有踐”的大禮來迎娶這位好姑娘。
被奉為儒家經典之一的《儀禮》曾記載了士的結婚禮儀。據說在大喜之日的新郎要在洞房門外隆重地擺上三只鼎,洞房中還要設“醯(xī,音‘西’,即醋)醬二豆,菹(zū,音‘租’,即酸菜、腌菜之類)醢(hǎi,間‘海’即肉醬)四豆,兼巾(覆蓋)之,黍稷四敦(此處讀duì,音‘對’,古代用以盛糧食的器具),皆蓋?!边@段話可以說是為“籩豆有踐”作了注解。這些準備工作,現在看來有點寒酸,但在當時卻是結婚大典不可缺少的禮儀??傊?,《伐柯》一詩表現的是西周奴隸制社會里男女之間的婚姻禮俗。
順便提一句,據“伐柯伐柯,其則不遠”,“伐柯”一詞又被后人譬喻為可以遵從的準則。如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同志在《七律·九十初度》中,有“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的詩句,就是取的這個意思。
上一篇:《伐木》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伐檀》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