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鄙人·哥舒歌》原文與賞析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哥舒,這里指哥舒翰。哥舒,是以部落名稱作為姓氏。哥舒翰,突厥族哥舒部人。原是身兼幾個節度使的名將王忠嗣的部下,天寶六載(747),由于王忠嗣被誣陷革職,玄宗命哥舒翰為隴右節度使。隴右節度使的設置就是為了防御吐蕃的,治所在都州(今青海省樂都縣)。哥舒翰在對吐蕃的戰爭中,無疑是有體現唐玄宗驕奢好戰的一面的。對此,杜甫在《前出塞九首》中就提出了尖銳的批評①,他說:“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又說:“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但是,也應該指出,有的戰爭則是屬于抵御吐蕃侵擾的。它起到了安定邊境,保護人民生活、生產的作用。如《舊唐書·哥舒翰傳》中所載的: “先是吐蕃每至麥熟時,即率部眾至積石軍獲取之,其呼為吐蕃麥莊,前后無敢拒之者。”后來遭到哥舒翰的“伏兵邀擊”,保護了莊稼。由于哥舒翰多次擊退吐蕃侵擾,改變了邊境的局面,致使“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因此,當時就有民謠說: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吐蕃總殺卻,更筑兩重壕。”我們現在要講的《哥舒歌》,就很可能是在這首民歌基礎上加工過的作品。修改后的三四兩句,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表現技巧上都要比原來的好些。不過修改的作者是誰,已無從查考。《哥舒歌》從內容上看,是頌揚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擾、安定邊疆的;同時也通過這個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第一句是起興,詩人用高掛在天上的北斗星,抒發出邊地百姓對哥舒翰的敬仰。“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窺牧馬”指吐蕃越境放牧,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擾活動。臨洮,即今甘肅省洮河邊的臨潭。自從遭到哥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過臨洮進行騷擾。
這首詩題為《哥舒歌》,在作者的心目中,哥舒之所以值得歌唱,顯然是因為他威鎮邊疆。但是,作者并不從激烈的戰斗中去表現他如何英勇善戰,如何機智果敢,用兵如神等等,而是通過側面描寫的手法來突出主題。詩的第一句就把哥舒翰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渲染出來。人民為什么贊揚,吐蕃為什么畏懼;過去吐蕃長驅直入,而今又為什么“不敢過臨洮”,這不都是宣揚哥舒翰的赫赫武功嗎? 是的。可見這樣的描寫是很富于啟發性的。假如這首詩只讓人們感到哥舒翰的武功和威力,那么讀者也可能會有一點遺憾。這就是人物形象還沒有給人留下一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詩的第二句正是彌補了這一點,“哥舒夜帶刀”,這個“夜”字是頗有講究的,它把起興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巧妙地勾連起來了,把贊揚和崇敬之情貫注于人物形象之中;同時又把邊地的緊張氣氛和人物的警備神態刻畫出來了。“哥舒夜帶刀”五個字干凈利落,好象是一幅引人注目的人物畫像。在那簡煉有力、富有特征的形象中,蘊藏了一股英武之氣。給人一種戰則能勝的信心,而給吐蕃以“屏足不敢近”的威懾。因此,我們說就反映人物內心世界和表現詩的主題來講,“哥舒夜帶刀”比起那種沖鋒陷陣的形象更豐富、更傳神,更能誘導人們的想象。正如法國一位熟悉農民的畫家米勒所說的: “一個倚鋤或倚鏟而立的人,較之一個做著掘地或鋤地動作的人,就表現勞動來說,是更典型的。他表示出他剛勞動而且倦了——這就是說,他正在休息而且接著還要勞動。”米勒的這段話是他多年創作的經驗之談。其實一切優秀的作家、藝術家也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這一藝術的辯證法去創作的。請看,民謠中創造了“哥舒夜帶刀”的形象,那位不知名的加工者依然保留了這一形象。這不就是一個生動而又值得思索的例證嗎?
我們說《哥舒歌》可能是經過修改加工后的作品,但是它那種樸實和巧妙、明朗和含蓄相統一的風格,依然顯示出民歌的特色。
上一篇:《常非月·詠談容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高適·哭單父梁九少府》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