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雜劇·汪廷訥《廣陵月》原文與翻譯、賞析
(丑、旦同上) (丑)
【小蓬萊】何處舊家庭院,望長安烽火相連。(旦)孤身逆旅,得伊提挈,免喪黃泉。
(旦斟酒送丑介)
【排歌】浪跡無依,萍逢見憐,潛身幸脫腥膻。(丑) 與卿合是有前緣,此夜開樽月滿船。(合) 人星散,命瓦全,斷腸回首各風煙。杯雖覆,恨轉牽,只落得江楓漁火對愁眠。
(生同仆上)
【皂羅袍】 向晚寒潮如練,更涵來皓魄分外澄鮮。哎!當此清光,不知張姬流落何所。嫦娥不獨嘆孤眠,只怕妖蟆誤把蟾宮占。兵戈阻絕,音書怎傳,夢魂飛越,愁城轉堅。倩不得淮南雙鯉行方便。
(旦出船頭介) (旦)
【前腔】 把酒思將愁遣,奈同舟作伴,肺腑難言。恨胡奴驀地犯中原,宮闈一旦遭兵燹。(生)這好像是張姬的聲音,快撐船去。(生上船) (仆撐近旦介) (旦掩淚介)我那韋將軍呵! 朱門貴客,可得絲蘿再纏,紅顏薄命,只恐溝壑竟填。張紅紅這般運蹇呵!好似花飛無主,枉把東風怨。
(生) 果然是張紅紅。(生低喚介) (旦過生舟,抱生哭介) (生)
【長拍】欲避胡塵,欲避胡塵,兼詢宮信,效鷦鷯一枝權戀。欄憑溪水,憶玉人無限情懸。耳畔忽歌傳,聽遏云聲,心知是舊時嬌倩。不意藍橋重得遇,乘月色,照嬋娟。我和伊緣分應非淺,似延津劍會,合浦珠還。
【短拍】 (旦) 自侍鑾輿,自侍鑾輿,遙分鶯燕,只道與君侯斷絕姻緣。不料鼙鼓驟喧天,只得傍人逃竄。正是情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心還慮會逢無便,何幸扁舟此際,一霎時缺月重圓。
【尾聲】 (生) 女牛咫尺銀河遠,明夜橋從烏鵲填。不知何日干戈得晏然。
《廣陵月》 寫張紅紅事。本事見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劇中將許永新、張紅紅二人之事捏合在一起,增飾而成。劇敘張紅紅在街頭賣唱,被驍騎將軍韋青納為妾。韋青頗通曲,李龜年在韋府歌新曲 《寄生草》 向韋青請教,紅紅以豆記拍,即能復唱。李龜年頗為驚詫,舉薦入宮,唐明皇賜名永新,藉宜春院教宮女歌。明皇賜宴,教萬民縱觀歌舞,喧嘩嘈雜,永新登樓歌一曲,廣場上寂然無聲。安祿山反,永新避亂廣陵,月夜舟中歌一曲,為韋青聽到,二人復合。
第六出描寫韋青和張紅紅重圓。由于安祿山攻陷京師,宮人四散,張紅紅投奔韋青儀真的姑母。月夜泊舟廣陵,張紅紅和同伴,對月飲酒以遣愁懷。【排歌】 由張紅紅唱。帝都繁華,如同一夢,回首當年之歌舞喧天,映襯著現在的江楓漁火,分外凄涼。“人星散,命瓦全,斷腸回首各風煙。杯雖覆,恨轉牽,只落得江楓漁火對愁眠?!?就是表達了這樣一種情緒。值此亂離之際,韋青亦避難廣陵,見月明如晝,外出遣悶。第一支【皂羅袍】 由韋青唱。對此良月,韋青思念張紅紅,擔心她是否得脫兵亂,一腔思念,又無魚雁傳書。第二支 【皂羅袍】 由張紅紅唱,張紅紅尚不知韋青就在附近,自憐紅顏薄命,思念韋青,不知此生能否再與韋青重合。這兩支 【皂羅袍】 寫得凄清哀惋,基本上表達出了此時二人的情感。
明代的雜劇和元代雜劇不同,隨著南戲的流行,文人創作雜劇開始突破元雜劇的基本體制,如一人主唱、一本四折等,開始使用南曲套數來創作雜劇。這種作品折數多少較為自由,在腳色使用、演唱安排等其他方面全同南戲,其楔子的寫法不類元雜劇而更像傳奇的副末開場。明代一般稱這種作品為“南劇”、“小劇”,現在,一般將這種突破了雜劇體制的,以南曲曲牌為主填寫的短劇稱為南雜劇?!稄V陵月》在體制上就是屬于南雜劇。
上一篇:《天寶遺事諸宮調·長生殿慶七夕》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張協狀元》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