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這首山水行旅詩,寫夜泊秋江的凄清孤寂及客中懷念廣陵(即揚州)舊友之情,是一首古淡而富有情韻的絕唱。從詩題看,這首五律當是作者在開元十八年(730)溯錢塘江西上,進入建德縣(舊治在今建德梅城鎮)境時所作。桐廬江一名桐江,是錢塘江自建德以下至桐廬一段的別稱。
詩的前半寫夜泊桐廬江的見聞,引動了行旅愁思。首聯說,山色昏暗,幽谷中不時傳來凄切的猿嘯聲。夜幕漸漸降臨了,兩岸山崖黑魆魆的,江中流水也顯得特別湍急。“山暝”、“滄江”寫所見; “聽猿愁”、“急夜流”,寫所聞。猿啼本不愁,詩人聽而覺愁,是移情作用,“急夜流”是以聞寫見。著一“急”字,寫出桐江水流“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吳均《與宋元思書》)的聲勢,同時,也暗含“月暮客愁新”的感情。桐廬一帶,本是山明水秀、風景佳麗之處。吳均曾說這一帶“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但由于詩人考場失意,情緒黯淡,以這樣的心情觀物。山水也不免染上一層冷清的色彩。
發端健舉,迅捷得勢,為全詩奠定了感情的基調。頷聯承上寫旅況寥落。深秋季節,風吹兩岸的樹葉,發出一片颯颯的響聲,撩人心緒;明月高懸,獨照江中孤零零地停泊著的一葉扁舟,更覺悄愴凄清。這兩句意象直接呈現,情景如繪,鮮明逼真,體現出詩人新警獨特的感受。“風鳴”,訴諸耳,“鳴”字見風之急; “月照”,訴諸目;唯一孤舟,孤寂可知。“兩岸葉”寓見,承首句“山”,見“夾岸高山,皆生寒樹”(吳均語); “一孤舟”寫見,承次句“江”;不僅見月涌江流之景,也必然使置身于舟上的詩人產生動蕩不定之感。詩人既自然又獨到地捕捉住適于表達這一心境的客觀景物,并把這些耳聞目睹的景物巧妙地織成一幅“桐江夜泊圖”,構成深遠清峭的意境。從寫法上講,四句二十字一氣貫注,描摹精致逼真,無斧鑿痕跡。
下四句在前四句寫景的基礎上,轉入抒情。用的是奔迸的抒情法,直寫思鄉懷友的激情,著墨輕淡而情意真切。
頸聯兼寫思鄉懷友之情。王粲《登樓賦》云: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這里化用其意,有獨客異鄉的惆悵,還有懷念揚州的老朋友的情思。兩層意思,遂使前半首的客愁一一有了著落。
尾聯關合全詩,點明題中“寄廣陵舊游”。不說寄詩而說寄“淚”,想象別致,就眼前景起興,幻想憑著“急夜流”的滄江,把自己的“兩行淚”盡快地帶給遠方的朋友,可見其情深語摯。作者在應試失敗后漫游吳越時寫的這首詩,表現了一種動蕩不安的心態,流露出孤寂空漠之感。結構上全詩前景后情,情景融徹,渾然一體。一個“愁”字,貫上徹下,籠罩全篇。寫景時突出了旅況寥落之感,抒情時著重抒寫思鄉懷友之情,自然揮灑,而有無窮之味。(顧永華)
孟公詩高于起調,故清而不寒。(沈德潛《唐詩別裁》)
(前四句)二十字,可作十五六層,而一氣貫注,無斧鑿痕跡。(陳婉俊補注《唐詩三百首》)
(首聯)健舉,工于發端。(頷聯)旅況寥落,情景如繪。(尾聯)情深語摯。(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四)
上一篇:《宿建德江·孟浩然》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宿王昌齡隱居·常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