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諸宮調·王伯成《天寶遺事諸宮調·長生殿慶七夕》原文與翻譯、賞析
【南呂宮·一枝花】 細珠絲穿繡針,暗昧如人機巧; 小金盆種五生,榮旺似禍根苗。彩障新描,羅綺重圍繞,長生殿慶此宵。雖然布花果香燈,那里肯虔心暗禱!
【梁州】 待強扭捏些蹺蹊旖旎,別施量些分外妖嬈,就中醞釀更多少!衣冠錦繡,裙擺鮫綃,枕邊縱臥,口內頻招。恰扶起玉骨香嬌,總翻成鬼負神看。或緯、或織、或描,或畫、或裁、或絞,或縫、或繡、或挑。恁的做作,更著得針指皆絕妙,于國有何報?隨坐隨行鎮宴賞,沒半步曾拋。
【二煞】 既能逐日同鴛幄,何必經年羨鵲橋?宮娃嬌,少甚苗條?從入宮闈,女工上何曾少。靠只靠欣歡笑。夢里難將百藝呈,開眼忘卻。
【尾】 枉將織女牛郎告, 閑使宮嬪彩學。原來低, 本性濁; 既無成,便怎高?那里曾,留些小。赤緊的太真妃至死也難教。一片亂宮心從起初兒直屈到了。
《天寶遺事諸宮調》 已不能窺其全豹,但從現存的材料來看,已與 《董西廂》、《劉知遠諸宮調》 有所不同,雖然沿用舊曲,卻大量采用元代流行的新曲,其格律與元雜劇、散曲的曲牌一樣,其聯套方式也與金代諸宮調有異。可見諸宮調這一藝術形式,也與別的藝術形式一樣,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受到當時別的藝術樣式,尤其是流行于那時的音樂曲調的影響。《天寶遺事諸宮調》 散見于《詞林摘艷》、《雍熙樂府》、《太和正音譜》、《九宮大成譜》、《北詞廣正譜》、《北宮詞紀》、《納書楹曲譜》 等曲選本和曲譜之中。鄭振鐸曾輯得五十四套,并按故事情節編排了次序 (見《宋金元諸宮調考》); 遠藤實夫在他的《長恨歌研究》 中載有 《天寶遺事》佚曲,共五十九套,其中有誤收處; 邵曾祺在 《元明北雜劇總目考略》 王伯成條中,收六十一套,并列表排列次序; 凌景埏、謝伯陽在 《諸宮調兩種》 中,輯錄六十套 (包括殘套) 及零曲一曲。這一作品敘述唐明皇、楊貴妃故事,中間插入楊貴妃與安祿山的偷情私通。從總的傾向來看,對唐玄宗尚為同情理解,對楊玉環則持批評態度。若與作者的雜劇 《李太白貶夜郎》 聯系起來看,兩者的思想傾向是一致的。
《長生殿慶七夕》 是 【南呂·一枝花】 套曲,共四支曲,其格式與雜劇中套曲相似。內容是寫唐明皇與楊貴妃共慶七夕。在白居易 《長恨歌》 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是李楊愛情最富有詩意的一幕,但是在這一諸宮調中,七夕之慶卻寫出楊妃輕薄性子: “強扭捏”、“別施量” 都是寫楊妃的做作的妖媚,暗示她將會不忠貞,惹出大禍。對李楊二人羨牛、女而訂盟,也有微辭,說他們 “逐日同鴛幄”,何必羨慕牛郎、織女一年一度度雀橋呢?所以他們 “枉將織女牛郎告”,太真妃的輕浮本性 “至死也難教”,并指出她 “亂宮心” 從一開始就見根苗。
這套曲的寫法很有特色,從七夕的民間習俗寫起。古代風俗,七夕夜婦女們結彩樓,供瓜果,向織女 “乞巧”,還穿七孔針以斗巧。那一天,市上還賣 “五生”,即用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泡在水里,使之生芽數寸,以彩縷束扎出賣,又稱 “種生”。作品用 “穿繡針” 暗示楊妃的心機,“金盆種五生” 隱喻將來的禍根苗,寫法很巧妙。又從婦女的乞巧,寫到女工的巧妙,說楊妃即使針黹皆絕妙“于國有何報”?而且她 “夢里難將百藝逞,開眼忘卻”,她靠的只是 “欣歡笑”。這就否定了“慶七夕” 的必要性,從而也指出李楊盟誓的不可靠。【尾】 曲則直指太真 “原來低,本性濁; 既無成,便怎高”。
李楊愛情故事,歷代流傳,褒貶不一。在元代,貴妃與安祿山私通是普遍的看法,白樸《梧桐雨》中也點到此事,只是并不強調這一丑聞,卻大大鋪排、點染李楊之間深刻的愛情。這正是白樸劇作成功處。王伯成的諸宮調雖不能得見全貌,但是他對楊妃的貶斥是很重的,這就削弱了這個故事的悲劇性。既然馬踏楊妃是她罪有應得,豈不大快人心? 何來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此外,這一作品有一些露骨的男女情愛描寫,格調不是很高。
上一篇:《天寶遺事諸宮調·哭香囊》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廣陵月》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