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詩歌·徐照·游雁蕩山八首(選一)》鑒賞
徐照
石門庵
庵是何年立,其中住一僧。
蒼崖從古險,白日少人登。
眾物清相映,吾生隱未能。
夜來新過虎,抓折樹根藤。
此詩選自徐照《芳蘭軒詩集》卷上,是《游雁蕩山八首》組詩中的第六首,是其“寺觀詩”的佳作。
簡約清淡,貴精不求多,得意不戀事,是南宋“四靈”詩人的創作準則。徐照這首五律,正是其實踐成果。全詩文字平易,不用典事,不資書作詩,詩意顯豁,但詩情、詩味醇厚雋永,令人愛讀。
* * * *
在“四靈”詩中,對北雁石門庵都有涉及,但他這首律詩是其佼佼者。詩人從各個方面極力渲染某種藝術境界。你瞧,他把古險蒼崖,少人攀登,庵中一僧和夜虎抓藤等幾個情調相類的形象,集中地攝人詩篇,創造出一種古險、荒寂的“冷”調子,這正好同詩人自己于人生征途上的“欲隱未能”的情境相吻合,這使詩篇從一般的記事、描景進而上升為抒情和述志。從這里,不僅可以證實宋人江湖詩派頭面人物劉克莊對“四靈”詩之“篇幅小而警言多”的評語的準確性,而且再一次顯露出詩人的心理狀態和詩歌創作的一貫思想。這就是:即使在探山尋水,仿僧問道,或者寫景記游,也是難于忘情現實生活所帶給詩人的創傷的。這也許可算得詩人對當時丑惡社會現實的一種曲折反映和消極反抗吧。
促促詞
徐 照
促促復促促,東家歡欲歌,
西家悲欲哭。丈夫力耕長忍饑,
老婦勤織長無衣。東家鋪兵不出戶,
父為節級兒抄簿; 一年兩度請官衣,
每月請米一石五; 小兒作軍送文字,
一旬一輪怨辛苦。
這是一首新樂府詩,“促促詞”之題,在唐代以前就已有了。現在能見到的有李益的《促促曲》(《全唐詩》作《仿古促促曲,為河上思婦作》),還有張籍的《促促詞》和王建的《促促行》等。其篇幅并不統一,一般是十句至十二句不等,李益的最少,只有六句。而宋人徐照這篇卻有十一句。“促促”即含有忙碌、困迫的意思。
* * * *
這首詩文字平實,結構簡潔,主要是兩層意思即:前五句是一層意思:西家夫婦,力耕勤織仍悲哭;后六句,是又一層意思:東家父子,不出戶卻怨苦。
詩篇中兩個陣營,對壘分明:兩種人物兩重天;兩個階層兩種生活,這就是——
一邊西家夫婦是農家,耕耕織織“長忍饑”,“長無衣”,生活無著。
一邊東家父子是鋪兵,年年月月“請官衣”,“請官米”,生活寬裕。
這是為什么?詩篇只擺出事象,并未作深入剖析。其實答案不難找到,可是詩人愿意留給讀者去思索。大家不妨代為想一想吧:是由于彼此各自謀生本領高低的差異?還是各人社會背景有無或者強弱的緣故?也許這些都不是,或者并非主要的,而根本因由是,當時社會制度所使然!
在這里補釋幾個辭語:
鋪兵——有二義:司巡查之兵卒;承鋪司之指揮,掌公家文書之傳達者。一般為民間征募。也即“鋪司兵”,鋪司之勞役兵卒也。鋪司,唐宋時在重要的縣所設置之主司傳遞之官吏。
節級——唐宋時低級武職人員。據《宋史·兵制》載:“河北強壯編制:‘百人為都,置正副都頭二人,節級四人。”
抄簿——疑即抄事,主司書記、文書之事。《水滸傳》有云:“著他在本營抄事房做個抄事。”
* * * *
《促促詞》是徐照詩集中反映南宋中后期社會矛盾的一篇比較重要的作品,常為人們所選讀。它通過一悲一歡,一歌一哭的貧富對比,毫不含糊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不合理現象,反映了詩人的憤憤不平的心志。詩集中還有一些作品,如《猛虎行》、《廢居行》、《繅絲曲》、《征婦思》、《妾命薄》、和《宮怨》以及《送翁靈舒游邊》等,也都表達了詩對以邊人、征婦、蠶娘、宮女、婢妾和其他勞動者所遭受苦難的同情和關愛。詩人在作品中還鼓勵親朋盡忠報國,為社會立功。
這些都說明,詩人并非對“政治上的低氣壓好像并無反感,反而樂得清閑,”而是沒有、絕對沒有忘懷世事,且揮著自己的詩筆予以無情地譏刺與揭露。特別是其中的《廢居行》更是激情澎湃,矛頭直指窮兵黷武的戰爭。以下節錄此詩:
北風蕭蕭胡馬鳴,邊人走盡空戶庭。……子西父南弗相守,仰面看日啼無聲。生兒不合屬中土,自昔無時無戰爭。家桑椹熟生野蛾,兔跳席箕田成坡。一路幾州皆荒廢,處處戰骨平原多……
他的《猛虎行》,則假虎以刺人,詩曰:“猛虎出林行,咆哮取人食”;“人兮不如虎,甘心墮荊棘。”
上一篇:《兩宋詩歌·葉紹翁·游園不值》鑒賞
下一篇:《兩宋詩歌·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選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