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仁《黃山松歌》原文與賞析
黃景仁
黟山三十有六峰,峰峰石骨峰峰松。
有時松石不可辨,一理交化千年中。
丹砂琥珀共胎孕,亭亭上結朱霞封。
人言松相遜石相,即以松論何能窮!
沐日浴月暈蒼翠,苔色散點周秦銅。
窈峭上偃雨君蓋,糾結下固虯靈宮。
鱗張鬣縮爪入肉,萬劫避過雷火攻。
昔觀圖畫訝未見,到眼更覺描無功。
懸崖嵌峒不知數,莘莘縱縱皆鬼工。
及至觸手膏溢節,極瘦駁處春華同。
清泉洗根瀉漭泱,瑤草分潤生蒙茸。
翻嫌石相奇太過,相助為理論始公。
青牛伏黽不可得,幾輩對此顏如童?
明當遍覓茯苓去,短鋤碎㔉千芙蓉。
黟山,秦代名北黟山,據說軒轅黃帝曾在此山采藥煉丹,山中流傳著有關黃帝的許多神話,唐天寶六年 (747) 改名為黃山。黃山以她那錯落奇峰、縱橫幽壑、奇松、怪石、云海、溫泉的雄奇瑰麗景色,招來無數尋幽探險者,引發出不少文人記游抒情的詩文。黃景仁這首《黃山松歌》,別具特色,寫松,但不是著意于松的奇,而是針對“人言松相遜石相”的評說,為松鳴不公。
松、石都是黃山雄奇瑰麗的景色。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被譽為“黃山四絕”。松有松的奇,石有石的怪,各有各的形態,各有各的風彩。清·程之鵔《黃山》詩云:“迷漫云氣皆成海, 穿穴峰頭半是松。”黃山峰有多少呢? 有名可指的大峰三十六,小峰三十六,還有無數錯落的奇峰。《黃山松歌》起始兩句就說:“黟山三十有六峰,峰峰石骨峰峰松。”黃山峰多,松亦多; 一說“穿穴峰頭半是松”; 一說“峰峰松”。天都峰海拔1810米,蓮花峰海拔則達1860米,在它們的峰頭則是松。松立峰頭嘯雨吟風,昂然聳立,這副雄奇瑰麗的景象,唯松獨有。松,不僅峰上有,峰中、峰下亦有,凡是有草木生長的地方,就有松。徐霞客在《游黃山日記》中敘述他登山下看時,寫道:“峭壑陰森,楓松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繡。”沒有松,就沒有這“燦若圖繡”的畫面。黃山松不僅多,而且奇,奇在與石連在一起。“峰峰石骨峰峰松”,說明了松與石的關系。座座峰,是由石骨構成; 而座座峰上的松,就是從石骨縫隙中生,把根深深扎進石骨縫隙之中。松,根深而牢,能在峰頭抗御惡雨狂風。松是從石骨縫隙中生,石骨縫隙長短、寬窄、縱橫不一,因此造就出形狀各異的松,天都峰頂的松,有的彎曲,有的挺立,有的直長,有的橫生。更有奇形怪狀的松。許楚《黃山游記》描寫“臥龍松”:“一石甚奇,如剖甕,上懸一松,蜿蜒其脊,名曰臥龍。臥龍首支甕口,尾蟠石戶。”還記有“游龍松”:“塢藏一石,高廣丈余,覆以蒼松,根須連絡,自頂至踵,勢如游龍。”有的石骨又在松根和松干之中。是石生松,還是松生石? 詩人說:“有時松石不可辨,一理交化千年中。”詩人認為宇宙萬物根源于一,長年交通融化,分則為異,合則為一。“丹砂琥珀共胎孕,亭亭上結朱霞封”,是緊承上句詩意而來。丹砂、琥珀都閃爍著紅色霞光,松樹上邊也籠罩著紅色的霞光,這是說松樹和丹砂、琥珀同一個孕育之地,或說松樹是丹砂、琥珀孕育出來的。松樹與丹砂、琥珀和與石一樣,是分則為異,合則為一的關系。黃山眾峰,是由石骨構成。其深谷幽壑,有連山的巨石; 溪砥有側立千尺的巨石; 有寬廣數丈的大石; 有如劍立的石峰林; 望之有落勢的傾斜崖石; 有萬仞懸崖; 有直立的小而尖的山峰; 有聳立著的幾十丈高的峰上石頂。雄奇的石峰,怪狀的山石,是黃山的大觀。松與石各逞奇怪,奇松與怪石堪稱黃山四絕的兩大絕勝。但是,“人言松相遜石相”,有人說松的景觀比不上石的景觀。詩人對此說法認為不公正,提出“即以松論何能窮”,來為松樹鳴不平。接著對松展開評說。以“沐日浴月暈蒼翠,苔色散點周秦銅”說松的顏色: 用“蒼翠”形容松樹針的顏色; 用“周秦銅”比喻布滿苔蘚的樹干的顏色。以“窈峭上偃雨君蓋,糾結下固虯靈宮” (窈峭: 形容樹枝伸得很遠。雨君蓋: 司雨神的車蓋。糾結: 盤根交錯。) 說松的形狀: 用“雨君蓋”比喻樹枝; 用“虯靈宮”比喻交錯的樹根。以“鱗張鬣縮爪入肉,萬劫避過雷火攻”說松的年輪。歷數了松的顏色、形狀、年輪之后,以“昔觀圖畫訝未見,到眼更覺描無功”,說自己從前在圖畫中沒見過的松樹,今天看見了,感到難以筆墨來描繪,突出了松之奇,又與“即以松論何能窮”相照應。再以“懸崖嵌峒不知數,莘莘縱縱皆鬼工”說那些無數懸掛在山崖上、鑲嵌在石洞里的松樹奇巧無比非人力所能為。這是對“描無功”的說明,也是對“松論何能窮”的補充。又以“觸手膏溢節,極瘦駁處春華同”說松脂的香嫩如春花。復以“清泉洗根瀉漭泱,瑤草分潤生蒙茸”說明洗松樹根的泉水,又滋潤了瑤草,將松與瑤草聯到一起。“翻嫌石相奇太過,相助為理論始公”兩句,表明詩人對松石的看法,詩人“嫌石相奇太過”,不能與松組成美麗的圖案,而松樹和瑤草,一剛一柔,正可相映成趣。“石相奇太過”,已經走向美的反面,成了丑,而使人“嫌”,這就否定了“松相遜石相”的評說,為松爭得了公正。
詩人為什么要為松鳴不平,爭公正呢?清·黃遵憲在《人境廬詩草自序》中說:“仆嘗謂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這就是說,從詩歌中可以窺知社會現實和時代風貌,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人言松相遜石相”,而在作者看來,是由于對松認識不清,所以寫了這首禮贊松奇的“松論”,為松鳴不平,爭公正。對松評說不公,也就是世道不公。詩人有才,有志,但是懷才不遇,有志難酬。他在《醉歌寄洪華峰》中表白了自己的心跡:“黃山三十有六峰,倒壓滄海鋪心胸。嶔崎則劣吐不盡,若不一舉萬里非人雄。”詩人為松爭了公正,可是自己呢?依然故我,過著貧苦的生活。《嵩高山記》里有“嵩岳有大松,或百歲,或千歲,其精變為青牛”的故事。詩人幻想得到青牛伏黽,但是“青牛伏黽不可得,幾輩對此顏如童?”面對現實, 以“明當遍覓茯苓去, 短鋤碎㔉千芙蓉” (茯苓: 可以食用, 可以入藥。㔉: 原為大鋤, 此處引申為刨、 掘。 芙蓉: 荷花, 此代指山峰。) 結束全詩,可以看出詩人的貧苦生活。《黃山松歌》,通過松論,為松爭得公正,抒發了窮愁不遇的心情。
《黃山松歌》這首七言詩屬于純粹古風。唐以后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唐以后古體詩受到律詩的影響,平仄也有了一些講究。根據這一點,古體詩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純粹古風,一種是入律古風。純粹古風的平仄基本上是自由的。不過唐以后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的時候,有意避免律句,于是無形中造成一種風氣,要讓古體詩盡可能和律詩的形式區別開來。這樣就使古體詩的句子有了某些特點: 一是最后三字用三平調,成了古風專用的形式; 二是收尾于平仄平; 還有比較少見的兩種,收尾于仄仄仄或仄平仄。入律的古風,和純粹的古風恰恰相反,詩人盡可能用律句。入律古風之所以與律詩不同,主要在于: (1) 句數不定; (2)平韻和仄韻交替; (3) 常常是四句一換韻。
《黃山松歌》就是屬于純粹古風。詩句中的: 峰峰松、千年中、朱霞封、何能窮、周秦銅、虯靈宮、雷火攻、描無功、春華同、生蒙茸、顏如童、千芙蓉,都是三個平聲調的字; 皆鬼工、論始公,是平仄平。
古體詩押韻比近體寬,鄰近的韻可以通押。《黃山松歌》韻腳是:松、中、封、窮、銅、宮、攻、功、工、同、茸、公、童、蓉。其中的“松、封、茸、蓉”屬冬韻,首句韻字“峰”也是冬韻,其他韻字都屬東韻,這是“東”“冬”通押。讀來流麗自如,瑯瑯可誦。
上一篇:徐宏祖《黃山日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汪濟淳《黃山氣候云物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