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唐人寫春怨的詩,可謂不勝枚舉。金昌緒僅存的這首小詩卻躋身名作之林,蓋有其特色。
詩歌開頭不是象一般詩作那樣從正面敘寫傷春之情,也不是直接寫閨怨相思,而是別開生面地從“打起黃鶯兒”落筆。這一開頭出人意外,不禁讓人疑念頓生:女主人公為何要遷怒于可愛逗人的黃鶯呢?第二句接著解釋了人們的疑問,原來是為了“莫教枝上啼”。但春花盛開,鶯歌嚦嚦,令人賞心悅耳,這位閨中人為何竟如此不近人情,不讓鶯啼呢?第三句繼續解釋,原來不教鶯啼是怕驚擾其清夢。那么,女主人公到底在做什么好夢呢?末句道: “不得到遼西。”至此,讀者才恍然大悟,閨中人之所以要“打起黃鶯兒”,原來為此。
詩歌構思精妙,不落俗套。寫一件生活小事,卻回腸九折,曲盡其妙,如同剝繭抽絲,綿綿不絕。四句詩句句相承,環環相套,蟬聯而下,結尾方水落石出。這種方法,使全篇詞意聯屬,渾然一體,無怪明代王世貞贊揚說: “篇法圓緊,中間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見《藝苑卮言》)
遼西,即遼河以西,在今遼寧省西部,當是這閨中女子親人的征戍之地。聯系晚唐的社會現實,金昌緒的這首《春怨》也就包含了更多的“怨情”,有著深刻的時代內容。閨中人所怨的,難道僅僅是驚其曉夢的黃鶯?當然不是。那么,她所怨恨的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惜墨如金,并未直言點破,而是給讀者留下想象思索的余地,這就拓展了詩歌的意趣,使之言已盡而意無窮。
另外,本詩的成功也得益于語言的口語化。短短四句話,活潑生動,富有民歌特色,而其表現出來的思念之情,卻極為真摯深沉,可謂言淺意深,語淡情濃。
若“打起黃鶯兒……”……不惟語意之高妙而已,其篇法圓緊,中間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起結極斬絕,而中自紓緩,無余法而有余味。(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
此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詩矣。(謝榛《四溟詩話》卷一)
古人作閨情詩,非是好言閨中事也,又不作良人在家,偏要作良人不在家,在邊上,以見征人久戍不歸,婦人相憶之苦者,蓋欲感動人主,使之知征人夫婦相憶之苦,惻然于衷也。此作言閨人欲見良人之難,直使石人下淚,人讀者初不覺也。……此詩宛轉孤凄,似在琵琶弦上彈出來者,字字斷腸聲也。(徐 增《說唐詩》)
此詩有一氣相生之妙,音節清脆可愛。唯夢中得到遼西,則相見無期可知,言外意須微參。不怨在遼西者之不得歸,而但怨黃鶯之驚夢,乃深于怨者。(李锳《詩法易簡錄》)
上一篇:《春山夜月·于良史》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春曉·孟浩然》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