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本家晉陽,官徙絳郡(今山西新絳)。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拂衣辭官,優游山水。晚年出任文安郡文安縣尉,天寶元年卒于官舍。王之渙少有俠氣,好擊劍縱酒,當時詩名很高。他與王昌齡、高適、暢當極友善,詩作多被樂工譜曲,布在人口。王之渙的詩多是描寫邊塞風光,意境遠大,情感奔放,可惜保存下來的只有六首。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鸛雀樓故址在今山西永濟縣西南城上,高三層,登樓可以前瞻中條山,下瞰黃河,因常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此詩深得江山之助,日落遠山,河走東海,這充塞天地的無邊景物,詩人使其自然入詩,易如探囊取物。作者寫所見景物,有特殊角度,也有非常命意。
這首詩以景抒情,以情納理,達到了景為情使,以情為根,理隨情現的三者合為一體的高度完美地步。
詩人游目騁懷的山是綿亙一百六十多公里長的中條山,河是從北流下到這里折向東去的滾滾黃河,這兩種景致是蒲州的奇觀。對人的視覺來說,只有登高處眺望,才能把它們聯結起來,成為可以同時加以把握的審美對象。詩人借登臨處的廣遠視野,選取了眼下突兀的山和流動的河加以描繪。詩人是以詩驅景,山不動,讓披在它身上的日光撫著山巒走向山后;黃河奔流,歸宿正長,則以詩筆推進,送它流入遠海。至此,青山著意,黃水遂心,在大自然的人化的過程中,描繪了雄渾壯闊的審美圖畫。詩人的宏偉氣魄,隨白日依山而顯著,因黃河入海而遠伸,這就是以景抒情的藝術妙處。
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景象,有滲透到景象中的豪情壯采,無疑會更加激起攀登之興,眺望之愿,這時會使人在感性的基礎上,創造出想望中的意象,它雖然在表象上是不具體的,但作為心志狀態卻是真實的,可以具體加以表述的,這可以叫作意象的情勢,對此,用詩中的語言肯定就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景象激發的豪情,但情中有高志,高志是被納于豪情中表現的。詩中的審美過程,從超越的視點——宏偉的景致——壯闊的情懷——高遠的志向,步步擴展,層層深入,造成了對自然圖畫的審美,也成功地顯示了盛唐的人心振奮的時代精神。
這首詩只用二十個字,寫了這么多的內容,字字都有確切含意,特別是詩中的四個動詞(依、入、窮、上)的使用,使鮮明的形象畫面,更顯得生意盎然。由于詩中表現了高瞻遠矚、積極向上的精神,讀后使人心胸廣闊,精神振奮,最后兩句已經成了許多志士的座右銘。
上一篇:溫庭筠《更漏子》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王夫之《雜詩》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