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朝中措①·韓淲》裴給事宅白牡丹裴潾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池塘春草燕飛飛。人醉牡丹時。多少姚黃魏紫②,搦成膩粉燕支③。
謫仙醉把平章看④,晴影度簾遲。花外一聲鶗鴂⑤,柳邊幾個黃鸝。
①朝中措,詞牌名。 ②姚黃魏紫,是洛陽牡丹中最好最奇的兩種牡丹。牡丹是花中之王,姚黃和魏紫便是“牡丹之冠”。 ③膩粉,猶脂粉。燕支,即胭脂。一種紅色的顏料。婦女用作化妝品。亦用作國畫的顏料。 ④謫仙,謫居世間的仙人。常用以稱譽才學優異的人。世人稱李白為謫仙。平章,古代官名。唐代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長官為宰相,因官高權重不常設置選任其他官員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名,簡稱“同平章事”同參國事。唐睿宗時又有“平章軍國重事”之稱。宋因之專由年高望重的大臣擔任,位在宰相之上。 ⑤鶗鴂(tíjué):即杜鵑鳥。
這是作者用次韻寫成的一首小詞。
詞的上片以河塘的景色為主。春天來了,池塘到處洋溢著春天的氣息。放眼望去,池塘周圍,青草碧綠,芳草凄凄;池塘上空,燕子盤旋,叫聲唧唧。然而最吸引人的,還是盛開的牡丹。“多少姚黃魏紫,搦成膩粉燕支”這數不清的世間奇品展現在人的眼前,叫人浮想聯翩:漂亮的花朵裝點自然,又可以美化容顏。是否暗指一對對情侶裝扮妖嬈,或有情人難成眷屬也說不定。總之眼前之花開得醉,賞花之人看得醉。
詞的下片緊承上片,“謫仙醉把平章看”寫詞人醉了,看淡官場,只惜春日,甚至是那個“魏紫”。“晴影度簾遲”晴天麗日,花影班駁;春日的高陽也仿佛理解作者的心情一般,遲遲的落下帷幕,叫詞人看個飽,讓作者看個夠。“花外一聲鶗鴂,柳邊幾個黃鸝”好一個“一聲鶗鴂”,好一個“幾個黃鸝”,它為眼前的景色增添了生機,增添了色彩,也讓作者飽嘗了春天的味道。然而這聲音也許正是作者內心的苦楚吧?是“鶗鴂”啼學,還是“黃鸝”清唱?
綜觀全詞,作者以寫景為主,景中有情。幾種鳥兒與牡丹意象的動靜結合,讓讀者從春意盎然的景色中領略了作者的心境。
●韓淲(1159~1224),字仲止,號澗泉,祖籍開封,南渡后隸籍上饒(今屬江西)。早年以父蔭入仕,為平江府屬官,后做過朝官,集中有制詞一道,當官學士。寧宗慶元六年(1200)藥局官滿,嘉泰元年(1201)曾入吳應試。未幾被斥,家居二十年。淲清廉狷介,與同時知名詩人多有交游,并與趙蕃(章泉)并稱“二泉”。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有《澗泉集》二十卷、《澗泉日記》三卷。
代表詞作:《臨江仙·難老一杯春酒美》《滿江紅·五老峰前》《醉蓬萊·問西湖好處》《水調歌頭·明月到花影》《賀新郎·萬事佯休去》《清平樂·鳴琴單父》《水龍吟·從來江左夷吾》《踏莎行·雨意生涼》《菩薩蠻·雪云收盡晴風軟》等。
●朝中措,參見第338頁相關介紹。
●姚黃魏紫典故。宋朝的時候,邙山腳下有個窮孩子,名叫黃喜。他憨厚老實,勤勞能干。山坡上有個石人,在離石人不遠的地方,有一棵開紫花的牡丹。有一天,他砍的柴禾特別多,像挑了兩架小山,扁擔壓得像弓一樣,走不了多遠,就得用支棍支起擔子歇歇肩。這時,從后面攆上來一位穿著紫色帶花衣裳的姑娘。姑娘不管黃喜同意不同意,便上去把柴禾挑搶了過去,挑上就往山下走。姑娘一口氣把柴禾挑到了黃喜家。
天長日久黃喜娘想要她做媳婦。她把心里話對姑娘一說,姑娘笑了。黃喜娘催兒子和紫姑早點把喜事辦了。
紫姑有一顆珠子,整天在嘴里噙著。自從她和黃喜定親那一天起,她叫黃喜跟她輪換著噙。她還再三交待:“只準噙,不準咽,一咽就不能成夫妻了。”黃喜已經噙了九十九天了。這天,黃喜照常上山砍柴,他走到石人跟前,不料,石人竟開口說話:“你要娶的那個紫姑,是那棵紫牡丹變的。她是個害人的花妖,她叫你噙的那顆珠子,會把你身上的血脈全吸干的。”聽了石人的話,黃喜就把那顆珠子咽到肚子里了。回到家,紫姑一看他把珠子咽了,臉色剎地變了,哭成了淚人,哽咽說:“你上石人的當了。”
原來,那石人是個石頭精。他看紫姑長得很漂亮,想霸她為妻。紫姑不從,石人仍不死心。但因紫姑有一顆寶珠,使他詭計施盡了,也到不了手。這寶珠只要紫姑和黃喜噙夠一百天,結為夫妻,往后石人就再也沒有辦法了。現在黃喜把寶珠一吞,一來紫姑失去了護身寶,二來又會害黃喜一死。
黃喜聽了紫姑的話,悲憤交加,后悔莫及,縱身跳進了泉水里。紫姑一看黃喜跳進了泉水,也隨著跳下去了。幾天以后,泉水旁邊生出了兩株牡丹,一棵開黃花,一棵開紫花。不知過了多少年,這兩株牡丹分別移栽到了姚家和魏家里。從此,姚家的黃牡丹起名叫“姚黃”,魏家的紫牡丹起名叫“魏紫。姚黃稱為“花王”,“魏紫”稱為“花后”。
牡丹是花中之王,倍受人們的喜愛。詠牡丹的詩歌自然也是不勝枚舉。
裴給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在唐代,觀賞牡丹成為富貴人家的一種習俗。牡丹中又以大紅大紫為貴,白色牡丹不受重視。裴潾這首詩的前兩句便形象而概括地寫出了唐代的這種風習。
前兩句首先描寫了牡丹花開時的盛景:每到牡丹盛開季節,但見車水馬龍,觀者如堵,游人如云。在這里,作者沒有對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點染,單從“豪貴”對她的態度著筆。豪貴們耽于逸樂,“無日不看花”。桃杏方盡,牡丹又開,正值暮春三月,為“惜春殘”,更是對牡丹趨之若鶩。以爭賞之眾,襯花開之盛,“惜春殘”一筆更是收到了比描寫繁花似錦更好的藝術效果。后兩句一個“別”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盤,冷露,月白,風清,再加上寂靜無人的空園,與上聯描寫的情景形成極其鮮明的對比。對白牡丹的形象刻劃雖只是略加點染,但顯然表達了作者一種孤冷的感受。
短短的一首七絕,可謂含意豐富,旨趣遙深。可以說,在姹紫嫣紅的牡丹詩群里,這首詩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帶露的白牡丹花。
牡丹的意象入詩入畫,唐代把它列入國花后,詩畫更多,人們常借指富貴,或粉飾太平,或表達一種愿望或命運。
花外一聲鶗鴂,柳邊幾個黃鸝。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
上一篇:宋詞《望江南·吳文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桃源憶故人·韓淲》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