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鄂州南樓書事》宋山水詩鑒賞
黃庭堅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并作南樓一味涼。
崇寧二年(1103),黃庭堅登上位于黃鵠山頂的南樓,極目遠望,心曠神怡,以詩人特有的敏感,攝下了一組清美絕俗的鄂州(即今武昌)山水圖。這首小詩,即是其中之一。
詩題中的南樓,又名安遠樓,南朝宋時所建,與有“天下絕景”之稱的黃鶴樓同在黃鵠山上,并為江夏名勝。它鄰長江,接東湖,四周之山光水色,空濛瀲滟,頗有迷人之態。樓外十里荷塘,當盛夏時節,亭亭翠葉,陣陣幽香,于那惱人的酷暑之中,分明透出一絲可人的涼意。這就是詩中“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所創造的意境,這是一個清靜、優美而闊遠的世界。作品以“四顧”二字發端,氣勢頗為豪邁,著一“接”字,顯示出境界的闊大,可謂貼切之極,“光”令人想見景物的秀美。這兩句描寫使人想起柳永詠西湖的名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讀罷山谷詩,大有“世人只道西湖美,那知東湖勝西湖”之慨。
“清風”二句是寫南樓之夜。地處較高的南樓,四臨曠野,清風明月,取之不禁,用之不竭。這本是南樓上最富特色的景物,而作品以“無人管” 三字來修飾,意義更加深刻。因為清風明月與整個南樓彼此交融,化為一體,登樓之人已不再把它們當作外在的景物,甚至不再欣賞它們。這里顯然是化用蘇軾《前赤壁賦》所寫:“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不過,蘇軾所寫是將清風明月視為最可欣賞之景,而處于盛夏酷暑中的武昌,人們體味最深,最渴望的是涼爽,“一味涼”才是南樓之夜最主要的特征,是憑欄之人體味最深的感受。此時此際,無論山光水色,朗月清風,荷香芰氣,均已化為清涼之境。這就是通感。詩人既道出了個人獨特的感受,又深深抓住了讀者的心理,處于盛夏的武昌,誰不了解“涼”字的可貴!
此詩一反山谷古拗奇崛,瘦硬排奡的風格, 而類似王昌齡、 李白的絕句,寫得情致深美,韻味悠長。陳衍《宋詩精華錄》說: “山谷七言絕句皆學杜,少學龍標、供奉者,有之,《岳陽樓》、《鄂州南樓》近之矣。” 可謂深得此詩三昧。
上一篇:譚嗣同《邠州》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柳宗元《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