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河北省·邯鄲叢臺》古詩詞賞析大全
邯鄲叢臺,即武靈叢臺,又稱武靈臺,在河北省邯鄲市內,相傳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 (公元前325—299年) 為觀看軍事操演與歌舞而建。當時臺上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諸景,結構奇特,裝綴美妙,名揚于列國。武靈王趙雍是個有雄才大略的國君,為振興國勢,實行“胡服騎射”,安邦治國,使趙國強盛起來。臺名最早見于《漢書·高后記》,據《漢書》顏師古釋文“連聚非一,故名叢臺,蓋本六國時趙王故臺也,在邯鄲城中。”臺前翠柏夾道,進門壁上有 “滏水東漸,紫氣西來”8字。臺上有據勝亭,臺北有趙王宮。登臺眺望,可縱覽古城風貌,叢臺公園的樓閣園林,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天橋雪洞倚云霄,妝閣名花照羅綺。
臺上弦歌醉美人,臺下橐鞬耀武士。
[詩名] 叢臺
[作者] 白南金,明代人。
[注釋] ●天橋、雪洞、妝閣:均為當年臺上建筑,其中妝閣顯然是王妃宮女之住處。●橐鞬(tuo jian駝堅): 馬上盛弓箭的囊與器具。《左傳》:“橐以受箭,鞬以受弓。”
傳聞好事說叢臺,勝日登臨霽景開。
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謝雄才。
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
煙樹迷茫閭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
[詩名] 登叢臺
[作者] 弘歷,清乾隆帝,1750年題此詩,并制成御碑,立于叢臺北門,今猶存。
[注釋] ●好事:指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振興趙國的故事。●雄才:贊趙武靈王是治國的才干。●襟漳帶沁:言邯鄲的地理形勝,漳河、沁河是流經邯鄲附近的兩條河,沁水源出邯鄲西北的紫山;漳河源出山西,經河南,流入河北,在邯鄲的南面。●雪洞天橋:是古叢臺的勝景和結構,由于年代過久,此二景已存在,故詩句發出感嘆。●閭井: 指邯鄲市井。●為籌句:說要使國家有旺盛的元氣,為君者要善于滋培。
邯鄲市內趙叢臺,秋日登臨曙光開。
照黛妝樓遺廢跡,射騎胡服思雄才。
[詩名] 趙叢臺 (全詩8句)
[作者] 郭沫若
[注釋] ●雄才:古今均贊服趙武靈王是治國雄才。他推行“射騎胡服”曾遭到趙國貴族的抵制,而趙雍堅決讓他們脫下寬大的古服,換上輕便的胡服;廢除傳統笨重的戰車,改為騎馬作戰。此外,他還是歷史上第一個修筑長城、以防匈奴的國君,至今內蒙古境還有很長一段趙長城遺址。他為了對付強秦,親自化裝成使者,前往秦國,了解秦國國情,制定防秦措施。
人間謐古武靈臺,幾度春風半醉栽。
舊閣樂識新舞調,紅花興入紅云懷。
[詩名] 邯鄲叢臺
[作者] 王樹遠
上一篇:關于描寫《河南省·邙山》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四川省·都江堰》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