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北山》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滟滟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③
【注釋】 ①北山:即王安石晚年寓居的鐘山,南京市東的紫金山。南朝周颙曾隱居鐘山,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假鐘山為名揭露周颙偽隱以沽名位,斥令繞道而行,因又稱鐘山為北山。②輸綠:形容澗水向下流灌。陂(bei杯):池塘的岸。直塹(qian欠):直的水溝。滟滟:形容蓄水豐滿,舒緩從容。③得歸遲:可以晚些回家。言外是說,反正回家也是閑著。
【譯文】 北山把它的翠綠的泉水,輸送給了山塘。直的塹溝,曲的塘岸,呈現一片滟滟的波光。悠閑的久坐,細數著殘花一瓣二瓣地飄落在地上。邊走邊欣賞地上的芳草,我在歸途中流連徜徉。
【集評】 宋·葉石林:“王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如‘含風鴨綠鱗鱗起。弄日鵝黃裊裊垂。’讀之初不覺有對偶。至‘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但見舒閑容與之態耳。而字字細考之,皆經隱括權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石詩詩話》上)
宋·曾季貍:“荊公絕句云‘細數’云云。東湖晚年絕句云:‘細落李花那可數?緩行芳草步因遲。’自題云:荊公絕句妙天下。老夫此句,偶似之邪?竊取之邪?學詩者不可不辨。予謂東湖之詩,因荊公之詩觸類而長,所謂舉一隅三隅反者也。非偶似之邪,亦非竊取之。”(《艇齋詩話》卷一)
宋·吳可:“‘細數落花’、‘緩尋芳草’,其語輕清。‘因坐久’、‘得歸遲’,則其語典重。以輕清配典重,所以不墮唐末人句法中;蓋唐末人詩輕佻耳。”(《藏海詩話》卷一)
宋·吳曾:“蓋本王摩詰‘興闌啼鳥散,坐久落花多。’ (《過楊氏別業》)而其辭意益工。”(《能改齋漫錄》卷八)
宋·胡仔:“《三山老人語錄》曰:歐公‘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春偶過溪橋’。與荊公《落花》詩聯皆狀閑適,而王為工。”(《苔溪漁隱叢話》前集二十三)
宋·趙章泉:“荊公《北山》詩絕句云:‘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知詩者,于此不可以無語。或以小詩復之曰:‘誰將古瓦磨成硯,坐久歸遲總是機。草自偶逢花偶見,海漚不動瑟音希。’章泉曰:此所謂可言詩已矣。”(宋蔡正孫《詩林廣記》后集卷二引)
宋·張表臣:“王臨川詩云:‘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此與杜詩‘見輕吹鳥毳,隨意數花須”(《陪素金吾花下飲》),命意何異?”(《珊瑚鉤詩話》卷二)
今·劉逸生:“宋元以來,有些詩評家往往把兩個詩人表面相同或相近的字眼拿來互相對比,硬指某人抄襲某人。這種說法,是不符合創作實踐的。詩人觸景生情或借景情,他著重的是當前的情和景;當前的情景是這樣,他就按照這樣來寫他的詩。至于古人的詩句,因為讀得多了,往往會在潛意識中出現;這種潛意識通常是本人不自覺的,但又會在潛移默轉中影響詩人的構思。因而有些句子完成以后,不期而然的會同古人在某些方面有些暗合。這不是抄襲,更非有意。……‘坐久落花多’、‘芳草獨尋人去后’或其他近似的句子,很可能在他(王安石)的潛意識里暗暗出現,他也許多少感覺到,也許仍然不自覺,但終究來說,他是寫自己的詩。”(《宋詩鑒賞辭典》第254頁)
今·倪其心、許逸民:“王安石革新,經歷搏斗,未竟而遭挫折,罷相閑居金陵,無所事事,無所用心,表面顯得優閑自得,從容自若,內心是無聊苦悶的。這詩便是抒寫這樣的心情處境。前二句欣賞春水。澗水輸綠,生氣蓬勃,塘水滟滟,嫵媚從容。詩人仿佛心情滿意。后二句惜花探芳。一瓣瓣地數,一步步地找。詩人神態誠為舒閑。然而稍加尋味,便可體會詩人的構思用意不止于此。全詩在觀水、惜花、探芳的題材結構中,含蓄著往事,此時,前景的感慨惆悵,抒發著時光消逝、志業末竟、期望復用而不遇的苦悶,用意可謂深刻。”(《宋人絕句選》第60頁)
今·金性堯:“陳衍《宋詩精華錄》云:‘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似是作律詩未就化成截句。’(絕句)《北山》詩亦其一例。”(《宋詩三百首》第103頁)
【總案】 此詩所抒之情,在閑適優游中深蘊著無聊苦悶。集評中倪、許二先生所說甚中肯。詩人的深刻用意須細加品味方能體悟。王安石喜點化前人詩語,用以表現自己所感受到的與前人近似情景,此亦猶如詩的活用典故,可擴充、加深詩味,固然不能一概視為模擬、抄襲。但問題是:當詩寫成后,發現與前人詩句暗合時,究竟應采取什么態度?從藝術創造貴在創新這一點看,最好是繼續斟酌,錘煉,力避前人,創造出完全嶄新、獨特的意象、意境。就這個角度看,這首七絕雖不失為佳作,但后二句與唐人詩句太相近,已落第二乘。
上一篇:韓琦《北塘避暑》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方鳳《北山道中》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