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芳心苦①·賀鑄》
楊柳回塘②,鴛鴦別浦③,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④,紅衣脫盡芳心苦⑤。 返照迎潮,行云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⑥:當年不肯嫁春風⑦,無端卻被秋風誤⑧。
①芳心苦,詞牌名。 ②回塘,迂回曲折的池塘。 ③別,另外的所在謂之“別”,如別墅、別業、別館。浦,小水流入大水的地方叫做浦。回塘、別浦,在這里指的是同一個地方。 ④慕,愛慕。 ⑤紅衣脫盡,指花瓣飄零。芳心苦,指蓮心有苦味。 ⑥依依,在這里形容荷花開放之時那種戀人的姿容風韻。 ⑦嫁春風,因百花盛開在春季,故作者把之喻為“嫁春風”。
⑧無端,沒有由來。
作者通過對荷之經歷的描寫,慨嘆自己的遭遇,表現其高潔幽獨的品格。
詞的上片主要記敘荷之經歷。“楊柳回塘,鴛鴦別浦”,作者首先向我們展現了荷生長的環境和地點。楊柳婆娑,鴛鴦弄波,紅綠相映,分外鮮艷。但不幸的很,地點卻是“回塘”“別浦”,遠離人們的視線,很難引起他人的關注。“綠萍漲斷蓮舟路”,塘浦里面,綠萍田田;采蓮之舟,被其遮斷。那些蝴蝶、蜜蜂,本可依靠天性,飛到塘中,盡情采蜜,無奈它們不知荷花幽香之可愛慕,斷然不來光顧。可憐那些美麗而又散發著幽香的荷花,最終只落得香紅滿地,芳心凄苦。在這里,作者描寫的是荷花的遭遇,但我們想到的是作者的經歷:雖然有志有才,卻不為人知,不為人重,以致志不得行,才不能展,最終只有老死牖下而已。
詞的下片推開一層,于情中布景。作者先是宕開一筆,“返照迎潮,行云帶雨”,落日的余輝,返照在蕩漾的水波之上,迎接著由浦口流入的潮水。天空的流云,則帶著一陣或幾點微雨,灑向荷塘。陽光、細雨,使荷塘到處是生機勃勃,然而最終的結局卻是“紅衣脫盡芳心苦”。這鮮明的反差,這讓人難以置信的結果,怎能不讓作者叫苦,不讓讀者動情。然而面對現實,作者也只能無奈地借荷花之口,來表達自己不滿之情:“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當年不嫁春風雖然是自己不愿和其他花兒一樣爭妍取憐,如今卻落得這樣一個結果,豈不是沒有來由地被秋風耽誤了嗎?在這里我們看到,一個品格高潔、不肯隨俗的有志之士,在現實社會中也只能是芳心凄苦,仕途崎嶇。
綜觀全詞,作者既是詠物,又在詠懷;句句是在寫荷花,但又句句在以荷花自比。從荷花的無人尋覓,到蜂蝶的不慕幽香;從“紅衣脫盡芳心苦”,到“無端卻被秋風誤”。作者記敘的是荷花的經歷,而讀者想到的卻是作者不幸的遭遇,坎坷的經歷,感到的是其高潔而又清幽的品格以及在現實面前的無可奈何。張耒在《東山集》中對其評價是“幽法如屈、宋”。話雖有些夸張,卻道出了這首詩的特點。
●芳心苦,即《踏莎行》。參見第4頁相關介紹。
●化他人之語而為己所用是賀詞特點,本首詞中體現得較為充分。
“依依似與騷人語”,是從李白《淥水曲》中的“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變化而來。但在詞中,賀鑄指明“語”的對象是“騷人”,這又比李白詩的含義更深刻、更豐富。
“當年不肯嫁春風”,是反用張先的《一叢花令》中“沉恨細想,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句,春天百花齊放,萬紫千紅,作者將之比作嫁給春風。荷花開在夏季,當然就是不肯嫁給春風了。比喻非常貼切。
荷花成就了古今許多騷人,大量描寫荷花的詩文成為經典,膾炙人口。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荷花,出自淤泥,卻不沾淤泥;雖經清水洗濯,卻不顯得妖艷;胸懷暢達,剛直不阿。香氣飄遠,無人敢輕慢。這是荷花的自然習性,更是愛蓮者美好品德的真實寫照。
荷花是作家們津津樂道的事物,是騷人筆下不可多得的意象。唐朝的郭恭《秋池一枝蓮》:“秋至皆零落,凌波獨吐紅。托根方得所,未肯即隨風。”元代何中的《荷花》:“曲沼芙蓉映竹嘉,綠紅相倚擁云霞。生來不得東風力,終作薰風第一花。”同賀鑄的詞一樣,作家們是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習性,來表達自己純潔高尚的品質。
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上一篇:宋詞《秦樓月·陳三聘》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蘇幕遮·梅堯臣》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