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懋麟·蘇幕遮》原文賞析
舟中寒食
落花風,寒食雨。幾陣廉纖,催送春何遽。閑倚篷窗臨古渡。野店青簾,飄在垂楊樹。
日歸遲,時節誤。暝色高樓,望斷河橋路。燕子來時愁欲暮。波上雙雙,飛過船頭去。
寒食節一般在清明前一、二日,此時百花開始凋殘,那風又飄飄,雨又瀟瀟的氛圍,最易令羈旅漂泊之人動離別思鄉之念。此詞題為“舟中寒食”,說明作者此時正漂舟于江上。詞一開頭即以“落花風,寒食雨”這樣平易簡煉的短小對句,道出了這一時節的氣候特色。下面兩句情景交合。“幾陣廉纖”,具寫“寒食雨”之狀。廉纖,細雨貌。陳師道《馬上口占呈立之》詩,即有“廉纖小雨濕黃昏”之句。季節推移,本為自然現象,但在詞人看來,是風雨在“催送”春歸,而且催送得如此急遽。中間著一“何”字,以詰問語氣出之,顯含責怪之意,這實際上是作者主觀上不堪忍受暮春時節帶來的感情騷動而遷怒于客觀之物。以上主要就題中“寒食”二字著筆,至“閑倚”句則關合題中“舟中”。正當無聊賴之際,篷舟撐到了古渡。古渡,當然會引起詞人某種程度的好奇心,禁不住看看周圍的景色也是寂寞中的一種消遣。他懷著閑散的心情倚窗眺望,這里的景致和古渡相應,也頗帶點古風哩: 郊野店鋪的青色酒簾,正高懸在岸邊的垂楊樹上隨風蕩飄。但這里沒有商旅相呼、猜拳行令的喧嘩,詞人也無意舍舟登陸光顧這酒店。北宋詞人柳永的《夜半樂》詞也曾寫旅途所見:“望中酒旗閃閃,一簇煙村,數行霜樹。……岸邊兩兩三三,浣紗游女,避行客,含羞相笑語。”這和野店青簾相比,顯然是兩種不同的景象: 一個是農家稠密,有少女的盈盈笑語; 一個是古渡荒郊,清冷寂寥。柳詞以熱鬧的場景反襯出自己旅途的寂寞,汪詞則以古渡的荒寂,更進一步烘托出自己內心的孤獨感。所見雖有不同,所感卻頗一致。從情與景的關系來說,二者又有相反相成、相輔相成的區別。
詞的上片雖重在寫景,但情已蘊含其中。下片便把這“情”向深處更推進一層。過片的“日歸遲”,含有時間過于緩慢之感,“時節誤”,指延誤了歸家的時間,暗示出上片的凄清之情乃是和歸思聯結在一起的。“暝色高樓”二句系從對方著筆。前句用李白《菩薩蠻》“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詞意。當天色逐漸昏暗之際,詞人想象親人登樓眺望,直望到與河橋相接的道路的盡頭。望斷,直望到看不見之處。這種寫法與柳永“想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八聲甘州》)實為同一法門。但柳詞用一“想”字領起,是為明轉; 汪詞不用任何動詞連接,是為暗轉。后者在表情方面顯得更為含蓄、凝重。至“燕子來時”句又從設想家人轉至眼前。“愁欲暮”,既是寫燕,亦是寫己。燕子在暮色來臨之時,唯恐被黑暗所包圍,急于歸巢歇宿,這又何嘗不是詞人此時的心態呢?結尾兩句承接“愁欲暮”,繪出一幅“宿鳥歸飛急”的圖畫,同時又以飛燕“雙雙”反襯舟中人的形單影只。
這首詞運用白描手法把垂楊細雨、古渡青簾、篷舟飛燕加以組合,收到了詞中有畫的效果。但作者的描寫又決不是靜止的,一切景物都處于動態中,同時又把時間的流動與景物的變換相結合,以展示人物的內心活動,既自然流暢,又跌宕有致。
上一篇:《白樸十首·秋色橫空》原文賞析
下一篇:《劉敏中·菩薩蠻》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