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孫光憲
茅舍槿籬溪曲。雞犬自南自北。菰葉長,水葓開,門外春波漲綠。聽織,聲促。軋軋鳴梭穿屋。
這首詞寫的是農村即景,全篇純用白描,明凈爽朗地勾勒出春日江南水鄉的清麗畫圖。
作者先以前瞻角度取景。但見一溪蜿蜒,斗折處,有草房數間與槿籬枝葉相掩映。槿即木槿,錦葵科落葉灌木,生于南方,夏秋開花。鄉人栽培于庭院周圍,可供觀賞,兼作綠籬。開頭一句,在“茅舍”“溪曲”間橫以“槿籬”,極富于江南景物的地方色彩。田家少閑月,春日人更忙。農夫村女,或耕于田畝,或織于戶室。作者筆下雖未寫人物,但“自南自北”,往來覓食的雞聲犬影,卻使恬靜淡樸的畫面生氣盎然,平添韻趣。
“菰葉長,水葓開,門外春波綠”則是一組近景特寫。菰與水葓皆江南鄉間極為常見的淺水植物。前者葉如蒲葦,嫩莖可食,又名“茭白”,秋天結實如米,饑歲可以為飯;后者即蕹菜,蔓莖中空,取其嫩梢為蔬,俗稱“空心菜”。三、四兩句,既描寫環境,又顯示物候,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內容。而農居臨溪,時逢春潮上漲,溪水滿溢,清波蕩漾,水草搖曳。“春波漲綠”四字簡潔凝煉,靜中寓動,與槿籬、菰葉、水葓等一道構成以綠色為基調的整體環境背景,使人感受到水鄉農家的優美風光和濃郁的鄉土氣息。但這并非作品表現的重點,前五句鋪敘景物的目的,在于襯托描寫的主體,即后于畫面中心的“茅舍”。“門外”二字,除點明取景角度及視點的變化外,也暗示作者行蹤,為由所見轉寫所聞作了過渡。
緣溪漫步的詞人此時正駐足茅舍院門之外,“聽織,聲促。軋軋鳴梭穿屋。”結尾三句,以耳聽之實寫眼見之虛,化聽覺形象為視覺形象。戶內的木梭來回飛動,機杼軋軋不停,織婦勤苦操勞,氣氛忙碌緊張,都借傳出屋外的急促的機織聲來表現,使讀者聞其聲想見其狀,如有身臨其境之感。這軋軋鳴梭與整個環境構成了有聲有色、動靜有致、虛實相生、余韻悠然的意境美。至此,一幅帶有江南水鄉風俗特征的春光圖已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在孫光憲之前的唐五代文人作品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詞篇可謂寥若晨星。而這首樸素自然,洗盡鉛華的《風流子》詞,在多詠男女相思情事,風格婉麗濃艷的花間派詞作中更顯得一枝獨秀。難怪前人所著的《栩莊漫記》這樣評價道:“花間集中忽有此淡樸詠田家耕織之詞,誠為異采。蓋詞境至此,已擴放多矣。”
上一篇:《雨過山村·唐·王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鷓鴣天·金·元好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