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景仁·富陽》原文賞析
曉天曈曈江漠漠,估帆四開估客樂。樟亭飲來酒未消,已在富春城下泊。潮來直侵城根平,城門晝開聞市聲。人居此間亦何好,水光山色餐不了。沙頭愁煞捕魚人,捕得魚多賣錢少。
仲則的一生是在貧病與漂泊中度過的,漂泊的生涯,使他有機會接觸一些下層的人們;貧病的生活,使他能同情下層人們的疾苦。富陽,在今浙江省。這是個風光明媚的地方:“奇山異水,天下獨望。不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吳均《與宋元思書》)仲則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來此游覽,以他詩人獨有的慧眼,發現了這風光明媚的地方也有著不那么美好的一面,于是寫了這首詩,代富陽的漁民吐露了心中的不平。
全詩共十句,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共八句,用較多的筆墨來描寫漁商(就是詩中的“估客”)之“樂”;后一部分只兩句,用簡潔的語言突出了“捕魚人”的“愁”;一樂一愁,對比鮮明,詩人雖然沒有對此加以評論,但其思想傾向卻通過冷靜的敘述與強烈的對比充分表現了出來。這種通過對比反映貧富對立,社會不公的寫法,在前人的詩中也不乏其例,如:“赤腳人趁兔,著靴人吃肉”(唐代諺語)、“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十沾泥,鱗鱗居大廈”(梅堯臣《陶者》)、“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張俞《蠶婦》)……不過,這些詩大抵都是平列兩種對立的情況,對矛盾的雙方平均使用筆墨。而仲則此詩卻不然,它雖然也列舉了兩種對立的現象,但并非平均分配筆墨,而是用絕大多數的篇幅寫估客之樂,用極少的篇幅寫漁民之愁,這就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使整首詩顯得怒拗不平。由于此詩的主旨是表現社會的不公平,因此,這種怒拗不平的形式更能適應主題的需要。可見,仲則在構思此詩時,是頗費了一番匠心的。
讓我們來尋繹一下作者的思路吧:拂曉時分,旭日曈曈,江天漠漠,販魚的商船紛紛揚帆向富陽進發。那些來自樟亭(地名,在杭州附近)的快樂的漁商們,在出發前都喝了酒,當他們抵達富陽城的時候,身上的酒氣尚未全消。這些漁商們到富陽有何貴干呢?詩中沒有交待,但我們從第六句的“聞市聲”與最后一句“捕得魚多賣錢少”可以知道,他們是到這里購買廉價的鮮魚的。“潮來直侵城根平”,一語雙關,從字面上看,此句是指江潮上漲,水浸城腳,但聯系全詩看,此句又是暗喻漁商為逐利而像潮水般涌來。“人居此間亦何好,水光山色餐不了”,這兩句極寫“樂”字;富陽城山清水秀,風光秀麗,一樂也;富春江船來船往,交通便利,二樂也;集市上人聲沸騰,買賣興隆,三樂也;漁商們“估帆四開”,財源滾滾,四樂也……按照一般的思維定勢,人們估計作者接著會緊扣“樂”字,“懿矣休哉”地來一番贊美,以收束全篇了,殊不料詩人的筆鋒卻驟然一轉,出人意料地寫出這樣兩句:“沙頭愁煞捕魚人,捕得魚多賣錢少。”乃知前面的描寫、渲染全為這兩句而設,前面的“樂”,是為此處的“愁”蓄勢。這樣的結尾,筆力千鈞,奇峰突起,不僅使全詩波瀾起伏,而且起了“卒章顯志”、耐人尋味的作用。
上一篇:古詩《林鴻·寄逸人高漫士》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魏源·寰海》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