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肇封·賀新涼》原文賞析
謁項王廟
項王下相人,即今宿遷地。廟在城南門外泮宮之旁。像塑帝王冠服,白面長髯。一女像并坐,即虞姬也。破屋三楹,烏騅馬已無存矣。登舟剪燭,感賦此詞
廟枕黃河野。想重瞳、拔山扛鼎,音容叱咤。巨鹿諸侯誰仰視?一戰秦軍而霸。吊芒碭、斜陽猶乍。楚漢興亡今已矣,論英雄、成敗真聾啞。知此乃,天亡也。項莊舞劍休驚怕。釋沛公、酒間數語,鴻門宴罷。分爾杯羹成底事,戲置若翁聊且?嘆不逝、烏騅名馬。剩有美人心肯死?只數行、泣為虞兮下。是千古,多情者。
這首詠古長調是作者途經宿遷(今屬江蘇),拜謁項羽廟后感賦的。詞中充滿了對這位悲劇英雄的崇敬仰慕之情,簡潔生動地概括了項羽的一生業績及其英武絕倫、重義多情的性格特征,語調鏗鏘,氣韻沉雄,敘事、抒情、議論三位一體,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項羽是秦末逐鹿中原的著名英雄,在推翻秦朝暴虐統治的斗爭中曾起過重大的作用。后來他與劉邦爭奪天下,先勝后敗,垓下一戰,全軍覆沒,自刎于烏江。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為這位失敗的英雄以“本紀”立傳,給予了帝王的規格,頗多褒詞。此后,在歷代文人的筆下,項羽也多處于被歌頌的地位,而他的對手,勝利后當了皇帝的漢高祖劉邦反倒成了人們嘲罵的對象。
吟詠楚漢相爭,或寫項羽、劉邦之作,無論是詩、是詞、是曲,都非歷史的真實反映,而帶有強烈的作者個性和時代特色。它們或因感時憤世而發,別有興寄;或借古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或借對于末路英雄的同情以求得自身心態的平衡。誠所謂“詠古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其中有我在也”(清劉熙載《藝概》卷四《詞曲概》)。
秦下相地在今江蘇省北部的宿遷縣,廢黃河曾貫穿境內,本詞上片首句“廟枕黃河野”即是對項王廟地理位置的描述。據《史記·項羽本紀》,項羽眼中有兩個瞳子,他“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垓下之戰中,項羽對虞美人作歌,也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自我標榜。這些都是“想重瞳、拔山扛鼎,音容叱咤”云云之所本。又據《史記》,一次秦軍圍趙王于巨鹿,形勢危急。項羽擊殺按兵不動的楚上將軍宋義,代之為將。他引兵渡漳水救趙,破釜沉舟,楚軍無不一以當十,因而大破秦軍。之后“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巨鹿一戰,奠定了項羽的霸王地位。本詞正是通過這一典型戰役刻畫出了項羽勇冠三軍的形象。“一戰秦軍而霸”六字斬釘截鐵,是一代英雄的寫照。
“吊芒碭、斜陽猶乍”,作者筆鋒忽而一轉,將目光又移往其對手劉邦。“芒碭”即芒山與碭山,在今安徽北部碭山縣東南。據《史記·高祖本紀》,劉邦微時,為躲避秦朝當局的搜捕,曾從家鄉逃出,“隱于芒、碭山澤巖石之間”。在作者看來,這是懦夫行為,與叱咤風云的項羽恰形成對比。芒、碭二山位于宿遷縣西部偏北,兩地相距約四百里。作者從宿遷項羽廟向西望去,因時值傍晚,正好可見一輪西沉的斜陽掛在想象中的芒、碭之間。太陽歷來是帝王的象征,而斜陽則帶有衰頹的意味。以斜陽喻劉邦,巧妙地將自然景物捕捉來安放在詞句之間,褒貶之意不言自明。
“楚漢興亡今已矣”以下幾句是作者的議論。雖然楚漢相爭之事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然而以勝敗論英雄的成見卻根深蒂固,作者對此不肯茍同,故以“真聾啞”三字評說之。“知此乃,天亡也”原本于項羽之言。《史記》載項羽于窮途末路中曾對部下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把自己的失敗歸結為天命,司馬遷已言其謬。作者拈出此語卻是愛之彌深的感情流露,他不愿承認英雄的失敗,認為漢興楚亡不過是一場歷史的誤會。倘若我們不拘泥于其中的唯心因素,應該說這六個字有著加強全詞感情內涵的效用。
如果說上片著重于對項羽勇武形象的渲染,那么下片就完全是從內美的角度歌頌項羽了。從換頭至“鴻門宴罷”,作者簡練地概括了“鴻門宴”故事。據《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在兵力強于劉邦的情況下,曾邀劉鴻門赴宴。謀士范增力勸項羽除劉以絕后患,并召項莊舞劍,意在刺殺劉邦。由于項羽季父項伯的居中斡旋以及劉邦部下大將樊噲的保護,劉邦才得以逃脫。項羽并不想害劉邦,頗有點光明正大、不屑陰謀殺人的氣度。作者寫項羽義釋沛公劉邦,雖不完全符合事實,但他終不肯加害于劉,客觀上也就等于“義釋”劉邦了,就此而言,詞人夸大幾分項羽的仁義,并無可深責。
“分爾杯羹”二句,作者筆鋒一轉,又用對比手法寫劉邦的奸詐與薄情。《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曾俘獲劉邦的父親與妻子,此后兩軍會戰于廣武,楚軍糧絕,項羽乃以烹太公(劉邦父)恐嚇劉邦,要挾他撤兵。不料劉邦卻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以無賴伎倆搞得項羽無可奈何,只好作罷。作者諷刺劉邦置生父安危于不顧的行徑,也就反襯出了項羽為人之正派與忠厚。
“嘆不逝”以下幾句是對項羽之有人情味的進一步刻畫。項羽一生最喜歡他的愛妾虞姬與駿馬烏騅,垓下作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不但是馳騁沙場的英雄,還有著濃厚的兒女情。有鑒于此,詞人乃在卒章處給項羽下了六個字的結論和贊語:“是千古,多情者。”末路英雄與美人訣別的悲劇色彩無疑會加深讀者的同情。清王士禛有詞《虞美人·本意》一首,也是用項羽與虞美人的感情來對照劉邦與呂后的關系,從而突出了項羽“獨有美人駿馬伴平生”的可歌可泣,意味深長,可與本篇對讀。
上一篇:《鄭文焯·謁金門》原文賞析
下一篇:《盧摯·賀新郎》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