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杜牧·過華清宮(三首選一)》鑒賞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七絕,是杜牧《過華清宮》三首組詩中的第一首。它是詩人經(jīng)過驪山華清宮時,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嬌奢誤國而作的。華清宮,是杜牧愛寫的一個題材,在杜詩中就有《華清宮三十韻》長律一首、《華清宮》一首和《過華清宮絕句》三首等。本篇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常為歷代選家所選讀。
華清宮,初名溫泉宮,玄宗天寶年間改名為“華清宮”,故址在今陜西臨潼縣東南驪山之巔。當(dāng)時,唐玄宗與楊貴妃常到此行宮游樂消寒。
* * * *
這首七言絕句,文字淺近,但含義不淺,措辭微婉,諷意顯見;篇幅雖小,而內(nèi)容卻甚為豐贍。
首句寫了驪山絢麗景色:
長安回望繡成堆,
從長安回首舉看驪山上的華清宮,東西繡嶺花團錦簇,景色異樣絢麗。繡成堆,這里的“繡”,是指那驪山兩側(cè)的東、西兩繡嶺;成堆,形容花團錦簇。
詩歌從作者經(jīng)過驪山將到唐都長安時還望興嘆寫起,引出了下文的歷史回顧——
當(dāng)年唐玄宗常攜貴妃玉環(huán)往華清宮游樂飲宴。楊妃原生長蜀地,好吃荔枝,但荔枝保鮮極難,“經(jīng)宿即敗”。于是唐玄宗即下詔從四川飛馬傳送。當(dāng)送荔枝的驛馬到來時——
山頂千門次第開。
這是說,為迎接荔枝到來,驪山上的宮殿門戶一重重地、一層層地都打開了。山頂千門,是指宮殿宏偉幽深,門戶多少,常是說明富麗堂皇程度的標志。這可從漢賦(如張衡《西京賦》)對宮殿的描寫中得到證明。《后漢書·班固傳》有云:“張千門而立萬戶,順陰陽以開闔。”此時華清宮的殿門一座座都已敞開,深居宮中的妃子,已經(jīng)可以從山上遠眺——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一騎(jí記)即一匹驛馬。紅塵,指微紅色塵土。在那遼寬的黃土平川上,有人騎著駿馬自西而東地猛鞭急馳而來,馬蹄過處,紅塵飛騰,揚了半空。楊妃見了,不禁嫣然一笑。這一笑啊,真不簡單。你道,她為何而笑?
因為她切盼的家鄉(xiāng)鮮果,即將到口了! 想起那甘美的味兒,實在高興,因此自樂地笑了。
因為她看到驛騎傳送之神速,竟然達到鬼不知人不覺的程度,于是,自得地笑了。
還因為她感到當(dāng)代堂堂天子,竟為我這小女子所駕馭,忠順地為自己服務(wù),而自豪地笑了。
其實,“妃子笑”,何止上述幾項! 豈不會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二千多年前的周幽王空舉烽火戲得諸侯兵速集京都而博得褒姒一笑的故事嗎?這一笑的內(nèi)容,可真正豐富的啊!
可是,楊妃這一笑,要用多少代價換來的呀! 它隱藏著多少淚痕和血跡?這在以后將讀到的宋蘇軾的《荔枝嘆》一詩,就將生動地解答這個問題。蘇詩說:“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賤血流千載”! 還有一些書籍也記載著當(dāng)時的情況:為了給楊妃嘗到新鮮荔枝,唐皇命令地方官從四川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qū))送到長安,沿途專設(shè)驛站(十里一置,五里一堠),用快馬飛馳接運,不使荔枝變味。結(jié)果弄得沿途“人馬僵斃,相望于道”。你看,貴妃口中一顆荔枝要吞下多少血淚和生命! 所以說,“無人知”這三字,是何等的份量啊! 確實他(她)們的那種極奢極侈生活,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見的。
* * * *
讀了這首詩,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是:篇幅挺小,內(nèi)涵極豐;文字很淺,寓意甚深;語調(diào)委婉,含諷顯見。這就是這首諷諭詩的基本特色。
怎么能做到這一點?
這里,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詩的選材得當(dāng),以小見大。
唐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生活的表現(xiàn),原是多方面的,要揭露它,盡可以從若干重大事件著筆,如白居易《長恨歌》那樣。但是,為什么杜牧偏偏選中了“貴妃喜嘗鮮荔枝”這件事作詩歌題材呢?一個人喜啖幾顆鮮荔枝,不用說在帝王后妃這等“龐然大物”面前,當(dāng)然是一件細微末節(jié)的小事,就是對一個普通平民百姓來說,也不過是件“生活小節(jié)”。可是,詩人卻從這件人們普遍認為“微不足道”的小事中,發(fā)現(xiàn)了巨大意義。真是“滴水見太陽”——
一顆小小荔枝,告訴人們:帝王們的行為是何等荒謬絕倫。曾經(jīng)煊赫一時的“盛世明君”李隆基,也競仿效著名暴君周幽王,為了博得寵妃一笑,悍然勒令地方官吏千里迢迢飛送荔枝。這不正是最典型地表現(xiàn)了一個昏君的作為和人格嗎?
一顆小小荔枝,還揭示了事物的本質(zhì):只顧個人享樂,不管百姓死活。這原是所有帝王后妃們,乃至一切剝削者的階級本質(zhì)的反映。類似“千里送荔枝”的荒唐事,不僅唐王干了,在以前的漢和帝就曾有“萬里迢迢送鮮荔”的舉動;在唐以后各朝中,就有宋太祖和宋真宗要各地“獻花”、“貢茶”的朝規(guī)禮法;到了明代,更有“索貢江南鰣魚”的惡例。可以想見,這顆小荔枝,已成為歷代帝王競相仿效的榜樣。真所謂“榜樣力量無窮”啊! 這就是“送荔枝”這件小事的典型意義之所在。
詩人所以選這件小事來做詩,我忖它還具有最生動、最巨大的藝術(shù)魅力。這種魅力,在這里,是從詩篇的幾組對比中表現(xiàn)出來的。如:
①宮禁重地,警衛(wèi)森嚴,朝中百官也難以隨便出入,然而,一顆荔枝卻贏得宮廷千門萬戶“次第開”;
②對于一個天子寵愛的貴妃,一般官吏甚至自家親人,也不得近身的,連一見也難,可是,一顆荔枝卻逗得寵妃“破顏一笑”;
③一顆荔枝,甜在貴妃口里,樂在帝王心中,可是,也是這顆荔枝,卻使得“千里驚塵賤血”,驛騎“填坑仆谷相枕藉”(蘇軾詩)。
這些對比,多么鮮明,又多么震驚! 這就是此首千古名詩的無窮的藝術(shù)力量!
上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王維·輞川集(二十首選二)》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孟浩然·過故人莊》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