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辛棄疾
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根據詞意推斷,這首詞可能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在建康(今南京)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任上所作。
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是這首詞藝術上最主要的特點。詩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他對著皎潔的月光,想到月宮中長生不死的嫦娥,迸發出摧心裂肝的一問: “被白發、欺人奈何?”表現了在現實中的憤懣、愁思,展示了一個有抱負、有才干而處于非用事之地的英雄的內心矛盾。
如果說上片還只是人、仙對語,那么,在詞的下片,詩人就使自己想象的翅膀飛馳天外,直入月宮,斫去遮月的桂影。這一神話傳說的運用,雖然更加離奇,但它卻更直接地表現了詩人的現實理想,更鮮明地揭示了詩的主題。
在結構上,詞的上片以一問緊緊收住,過片卻忽發奇想,出人意表??雌饋?,跳躍較大,但是,“被白發、欺人奈何”之問,緊接著金波轉動,飛鏡又重磨之后,而先有凌空下視山河,才產生斫桂之想,又層次清晰地表現了思緒的脈絡。這種結構上的大開大合和細針密線的結合,恰好反映了詩人以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來解決現實苦悶和理想的浪漫主義手法的特點。
上一篇:賀鑄《天香》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賀鑄《思越人》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