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梁·水調歌頭》原文賞析
題李海帆方伯宗傳《滄海釣鰲圖》
至理在觀海,且作釣鰲看。滄桑幾經變易,今古一漁竿。莫問驚濤萬派,好趁長風萬里,只手障狂瀾。太白有奇句,嗣響在人間。指蓬島,云霞外,杳難攀。中流容與自在,此即是仙班。君有絲綸待用,定許垂虹天半,連六聳奇觀。我亦悟《秋水》,妙緒起無端。
這是一首題畫詞,也是給朋友的一封書札。
《滄海釣鰲圖》,據詞意可知,大致描繪的是《列子·湯問》中著名的神話故事:渤海之東有五山,天帝使巨鰲十五,輪流舉首負戴。龍伯國有大人,舉足數步而至五山,一釣而連六鰲,于是二山沉于大海。作者巧妙地借助這個故事,表達了對友人的支持與關心。
李宗傳時任方伯(布政使),相當督撫僚屬,與其頂頭上司兩湖總督周天爵“時與牴牾”。作者“方任荊宜,以荊州府筑堤違式牽連被劾”(清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卷十二),他置彈劾于不顧,排擯一切煩惱,給處境不愜的朋友熱情鼓勵。此詞就是借畫發揮,壓抑一變而為樂觀豪放,與知己相勵共勉。
起二句先就畫題落筆?!爸晾碓谟^海,且作釣鰲看”,點明題目?!坝^?!?,指《列子·湯問》中釣鰲的神話,也指《莊子·秋水》中河伯觀海,望洋而嘆的寓言故事。其意著重還在于后者中的“大知觀于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的“至理”,勸導朋友,不要因官場的磨擦而懊惱不快,應振作精神,有所作為,要有釣鰲者的氣派才好啊。接著進一步寬慰對方:“滄桑幾經變易,今古一漁竿?!眽m世碌碌,今古變遷,滄海桑田,不知凡幾,不正和二山沉于大海的神話一樣嗎,而龍伯國那位釣鰲大人的漁竿,不正是這場升沉變化的主宰?以上四句一方面是就畫論畫;一方面是話中有話,用感慨的語氣借人酒杯澆人心中塊壘。
“莫問”三句勸勉鼓勵意更顯?!绑@濤萬派”指上司的淫威,同僚的傾軋。于此,作者系之“莫問”,語氣親切而具熱力。巨浪排空對于迎風擊浪的釣鰲者來說,正是“長風萬里”進取于時的好機會。“只手”以見李之處境孤立?!罢峡駷憽?,希冀友人能如中流砥柱,障阻狂流亂走。三句一氣而下,挾風鼓浪,筆帶情感,富有鼓動性,扣住“釣鰲”回旋作勢。上片末二句是說李白在“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困境中,而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行路難》其一)的豪情奇句。作者希望這巨聲偉音的“嗣響”能出現在今天,其熱望所寄就在友人的身上。滿腔熱力,給人激發力量,以祈友人去追求這觀海的“至理”。
上片純然勵友,下片間以攜帶勉己。蓬島,即東海蓬萊仙島,是所余三山之一,這句仍切畫題。“指”字風神逸遠,情緒目光飄然蕩開?!霸葡纪狻变秩疽还P,見其縹緲。“杳難攀”,作者對道家神仙一套是不贊成的。容與,小船。語出《史記·樂書》:“馳容與跇(超越)萬里。”作閑暇自得貌解亦通。仙班,比喻翰林官階的清貴,出自黃庭堅詩“金玉堂中寂寞人,仙班時得共朝真”(《同子瞻韻和趙伯充團練》)。陶梁曾做過翰林院編修,認為自己現在地方小官的身分,雖時有彈劾的威脅而如處中流,但政由已出,頗盡人意,不亞于翰林清貴,所以說“中流容與自在,此即是仙班”。當時,作者的處境比其友更為艱難,卻坦然置之,持之以樂觀、超逸的處世態度。他自己精神上的從容,也是對朋友思想上的鎮定。從客觀上講,等于共勉。
“君有”三句又轉到朋友身上?!敖z綸待用”謂李滿腹經綸,是為人才。特拈出“絲綸”(釣絲),仍從“釣鰲”作想?!岸ㄔS垂虹天半,連六聳奇觀”,如果說上片“只手障狂瀾”,似就“破”字言,那么這兩句則望其有“立”,有所建樹。李白曾稱“海上釣鰲客”,對宰相語其懷抱:“以風浪逸其情,乾坤縱其志;以虹霓為絲,明月為鉤?!?宋趙德麟《侯鯖錄》卷六)這里把釣絲比做垂虹天半,其氣派與“只手障狂瀾”銖兩悉稱。上下兩片皆用李白典,一氣相通。“連六”是《湯問》“一釣而連六”的縮語。宋人張友正《釣鰲賦》亦曰“謂優游以無窮,何瞬息而連六”。“連六聳奇觀”蓋祝盼友人能象龍伯國巨人一樣“一釣而連六”,取得赫然在目的成績。這和上片的“嗣響在人間”用意相同。博大胸襟,開闊精神,奇特想象,讀來使人神旺。
“我亦悟《秋水》”遙承首句“至理在觀?!?,首尾圓合。又遞接“中流”二句,氣脈不斷。所悟者,大概是指《秋水篇》中“察手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者”一類事物變化不定性的“至理”。“亦”字連住“君有”,語帶雙方,一筆挽合。“妙緒起無端”,是說自己明白了人生的真諦,真理的極致,不知不覺奇思異想油然而生,說了上邊這些“妙緒”解頤的話,出于一種什么想法,連自己也不知端由。這兩句的風神很有點象陶淵明《飲酒》其二的結末“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陶的真意滲透在所描繪的夕山、秋菊、飛鳥的風光中。同樣,作者的“妙緒”所起之緣由,不也是浸潤在詞中的字里行間嗎?
全詞句句不離“滄海釣鰲”,句句又都是對朋友的安慰支持。對人的期望,對己胸臆的自陳交合一片,猶如和知己好友促膝談心。措語簡括疏朗,風神曠逸而清雄,思致達觀而豪邁。熔鑄典籍,驅遣自如,妙緒連環,剛柔相濟。送友、題畫雙臻其旨。他在處境比友人更為不佳的情況下,“在他人必有未能恝然者,乃以‘妙緒起無端’十字談笑道之”(《聽秋聲館詞話》卷十二),足可想見其人之風范。
上一篇:《汪仲鈖·水調歌頭》原文賞析
下一篇:《金堡·水調歌頭》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