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堡·水調(diào)歌頭》原文賞析
憶螺巖霽色
好雨正重九,不上海山門。螺巖卻憶絕頂,霽色滿乾坤。少得白衣一個,贏得翠鬟千疊,羅立似兒孫。獨坐可忘老,何用更稱尊。
龍山會,南徐戲,共誰論。古今畫里,且道還有幾人存。便拂六銖石盡,重見四空天墮,此處不交痕。遠水吞碧落,斜月吐黃昏。
這是詠重九兩首之一。第一首題為《重陽喜雨》,上片開頭云:“今日是何日,春色向秋開。憑欄早起,一望深雨滌浮埃”,寫重陽遇雨; 過片前三句: “況田家、謠甘澤,更悠哉”,極寫農(nóng)家久旱逢雨的喜悅。而詞人卻因重陽有雨不能登高眺遠,僧舍孤坐,浮想聯(lián)翩,因有此詞之作: 回憶昔日登丹霞山絕頂——螺巖的情景。
丹霞山在廣東仁化縣南十七里,重巖絕巘,踞錦石巖之巔, 繞山有海山門、長老峰、紫玉臺、海螺巖、天然巖、天柱山諸勝。詞題《憶螺巖霽色》之螺巖即丹霞山之海螺巖。作者的詩詞集中多首寫海螺巖詩詞均作螺巖,蓋屬詩詞中字數(shù)所限。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題作“憶翠巖霽色”,以“螺”為“翠” ,是校對之訛(按:《詞學(xué)季刊》時轉(zhuǎn)載不誤)。后來選本沿此誤注為“翠巖當指翠屏巖,在浙江天臺縣南二十里”是根據(jù)地名辭典誤注,緊接著又引伸:“因金堡與屈大均同時投靠浙江西湖名僧函是門下做和尚,后來移住廣東韶州丹霞山寺做主持。此詞可能是作者在廣東憶浙江翠屏巖而作”,不知所據(jù)何書。屈大均與金堡投函是均在廣東,而不在西湖。這個選本還將上片第二句之“海山門”注為“浙江臺州海門山”,則純屬無根據(jù)之臆測。依照這些誤注,對此詞的理解也就陷入謬誤,不得不在此予以糾正。
康熙三十八年(1669)廖燕所作《游丹霞山記》,對丹霞山形勢有詳細描述,茲摘有關(guān)海山門,海螺巖與金堡關(guān)系之句如下,幫助理解此詞所寫的內(nèi)容。“……正氣閣后峭壁插天,右望隱隱見海山門如在天半。予顧同游曰:‘明日從此登海螺巖’ ,眾頗有懼色……二十四日晨起,復(fù)由松嶺數(shù)折至絕壁下,攀鐵練面壁而上,路益高而陡,至海山門神稍定。扶筑右行至海螺巖,澹師塔在焉。師為開山第一祖,予從之游,今別一十八年矣……左轉(zhuǎn)為舍利塔,為丹霞絕項。”廖氏親游所記,可知海山門、海螺巖均為丹霞山頂部景區(qū),而不在浙江天臺縣和海門(今椒江市)。金堡本人亦有多首詩詞描述海螺巖的景色,與廖氏所記吻合。辨明以上各點,我們就可以順利地解釋這首詞了。
前片首四句,詞人因雨孤坐,既為久旱遇雨而欣喜,又為因雨不能登高而遺憾。他已慣于登螺巖眺遠,因今日不得登而神游。“少得白衣一個,贏得翠鬟千疊,羅立似兒孫。”是踞山巔下望群峰的景色。“白衣”似直寫仁化江畔的觀音巖,這里也不是深奧的典故,因從海螺巖俯瞰,看不到觀音巖,只能見碧翠群巒環(huán)繞,似成群兒孫羅立。鄭紹曾詩:“錦石(丹霞山別名)聳云端,崗巒勢郁盤。”又李永茂詩:“孤留一柱撐天地,俯視群山盡子孫。”金堡化用杜甫“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列如兒孫”詩句,十分自然,既合此地山川形勢,又抒發(fā)了作者的清情逸致:“獨坐可忘老,何用更稱尊”,自嘆自慰,自我陶醉。他生前極愛此境,死后建塔埋骨于此,借青山以共存。
過片用晉桓溫九月九日燕僚佐于龍山,和宋公在彭城九月九日登項羽戲馬臺兩個故事,回憶昔日與友人重陽聚會的情景。而今朋友四散,無人共與登高,更無志同道合者吟詩論文,孤棲寂寞,難以排遣。所謂“古今畫里,且道還有幾人存”是慨嘆人事滄桑。他的同年、詩朋、戰(zhàn)友,至今散的散、隱的隱、死的死; 而他自己一生更是“難挽天河洗是非,鐵衣著盡著僧衣,百年如夢須全入,一物俱無只半提”(《鷓鴣天》),兩袖清風(fēng),煢煢孑立,只有青山為伴。以下三句借用佛典,寫海螺巖居群峰之巔,又抒發(fā)超脫凡塵之情致。《智度論》五曰: 佛以譬喻說劫義,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以細軟衣拂此大石盡,而劫未盡; 又《菩薩瓔絡(luò)本業(yè)經(jīng)》下曰: 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以天衣重三銖,人中日月歲數(shù)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一小劫。“劫”為佛家表示不能以通常年月日時計算的長時節(jié)。“便拂六銖石盡”就是借用“盤石劫”之典說歷時之長。“四空天”句表示“境界”之高。佛家認為,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 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無色界最上有“四天”: 空無邊天,識無邊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天。此四天居三界之頂,又名為四空處,為修四空處定所得之正報。三句合起來是說不論歷時數(shù)千萬之“劫”,即使“四空天”墮,此地仍超然屹立,不涉塵世。此外,這三句也是寫實景,丹霞山有十二景之一——“舵石朝曦”,魯超有《頌舵石詩》云:“杲杲赤羽從東來,凡光照耀天為開。滿空云氣落滄溟,丹霞碧巘相昭回。盤石崚嶒云氣上,瞳眬曉色看千狀。須臾旭采麗中天,萬里塵氛化清曠。”金堡生前極愛此景,常獨坐此石觀賞四空山色,并以“舵石”為號吟詩作畫。其以此“盤石”聯(lián)想到佛學(xué)之“盤石劫”亦屬情理之中。結(jié)兩句寫海螺巖暮景。“碧落” 指天,《度人經(jīng)》注:“東方第一天,有碧霞遍滿,是云碧落。”薄暮從海螺巖遠望,水天相接,茫茫一色,只有眉月一鉤高掛天際。此詞雖屬追憶之筆,而登高、俯視、眺遠仍能使讀者如歷其境。作者因景而發(fā)的感慨,“共誰論”、“還有幾人存”等語,亦使不得志于世者產(chǎn)生共鳴。
上一篇:《陶梁·水調(diào)歌頭》原文賞析
下一篇:《張惠言·水調(diào)歌頭》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