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詠蟹》原文與賞析
皮日休
未游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詠物詩的命意,往往超越事物本身,而別有興寄,這首《詠蟹》也是如此。和多數寓言詩(如羅隱《蜂》)一樣,由于作者的感情態度在字面上并不明點,從不同的角度,讀者對詩意可以有不同解會。像本篇就既可以解釋為諷刺橫行不法的惡霸,這有“試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的俗諺為證;又可以解釋為贊賞江湖上蔑視王法,敢作敢為的好漢。這后一種解會,由于晚唐農民起義的風起云涌,及詩作者本人參加黃巢起義軍,作了“翰林學士”的史實,也就更具說服力和饒有別趣。
蟹之為物,本是一種時鮮美味,“知名”度很高,而且主要產于內陸江河湖泊(詩人所詠乃河蟹),這就是“未游滄海早知名”的字面意義了。而詩人的用意,主要還在它雙關的另一層較深隱的涵義。那就是,歷史的風云人物雖然出現在滄海橫流的時代,但在他們奮起之前,必先在民間有相當的聲名。這從寫農民起義的《水滸》 中有極生動的例證,早在播亂山東之前,“及時雨宋公明”、“托塔天王晁蓋”之類的名號,已是不脛而走,具有相當的號召力。“未游滄海”,正暗示著將游滄海,四字遙起詩的末句。“知名”則必有其行實,這也結穴于末句。
相面之術認為,人的命運和骨相有很大關系。據說敢于造反,犯上作亂的人,天生有凡人不具的反骨。由此看“有骨還從肉上生”一句,就不僅僅是詠蟹的硬殼,一種天賜的防身之物。當然,此句由于切貼蟹的外形特點,也使雙關顯得十分巧妙。這個硬殼,肉上的骨,還暗示著下一句,即蟹和一切生命一樣,都有全身避禍的本能。從這個意義上說,它當然并非無所畏懼。“莫道無心畏雷電”這句墊得非常好,不但使所詠形象變得豐滿,不流于簡單化,同時又有欲揚先抑、欲擒故縱的蓄勢。“雷電”的聲威,代表著自然界的威懾力,象征著人間的王法。所謂“柏臺霜威寒逼人” (岑參),就有同一種象征關系,可參。誰敢以身試法?然而事情總是在一定條件下發生轉化的,畏懼和隱忍皆有限度,官逼民反就是從來存在的一個事實。這就逼出最末一句。
“海龍王處也橫行。”這是全詩的結句,也是令人擊節的點睛之筆。雙關在這里更加耐人尋味。就蟹而言,它天生六只腳爪,只能橫向爬行,這是它有異于大多數同類動物的特點,如要它直走,便是強其所難,無論如何也辦不到。詩人涉筆成趣地在這里引入“海龍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是因為在江海中,它是一切的主宰,而蝦蟹之類,則是微賤的臣民。這一對舉自然巧妙。說“海龍王處也橫行”,似乎更見蟹的稟性難移,然而,超出字面的意義卻是暗示“蟹”的無法無天。這就引申出更深的涵義,即贊美造反的精神。“海龍王處也橫行”之可嘉,就在其不是“于無佛處稱尊”,而是公然披逆鱗,敢冒犯至高無上的權威,我行我素,有點“見了皇帝不叩頭”的勇氣。恰如孫悟空的可愛不在于花果山做美猴王的時候,而在于以弼馬溫的身份大鬧天宮的時候一樣,這“蟹”的可愛也在于它的造反有理。
作為詠物詩來說,本篇在藝術上是成功的。詩人不僅細察物理,對所詠的動物的特征把握得很好;而且深于興寄,巧妙地運用雙關手法加以發揮,歌頌了卑賤者最可貴的一種性格,即反抗性。
上一篇:《常建·吊王將軍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常非月·詠談容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