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燮·浪淘沙》原文賞析
平沙落雁
秋水漾平沙,天末澄霞,雁行棲定又喧嘩。怕見洲邊燈火焰,怕近蘆花。
是處網羅賒,何苦天涯,勸伊早早北還家。江上風光留不得,請問飛鴉。
方濬頤《夢園書畫錄·國朝名人書冊》認為這首詞系板橋“口午秋日,書于范縣衙齋。”然板橋于乾隆七年至十一年任范縣知縣,干支紀年無午字。乾隆十五年為庚午,若墨釘果為庚字,則此詞當書于濰縣衙齋。就詞意而論,這種推論是正確的。
板橋在當官期間,關心民間疾苦,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也確實贏得了聲譽。他在一詩中說:“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最突出的事例是開倉救災。劉熙載等《重修興化縣志》卷八云:“調濰縣,歲荒,人相食。燮開倉賬貸,或阻之,燮曰‘此何時?俟輾轉申報,民無孑遺矣。有譴,我任之。’發谷若干石,令民具領券借給,活萬余人。” 《清史列傳》亦云:“燮大興修筑,招遠近饑民赴工就食。籍邑中大戶,令開廠煮粥輪飼之。有積粟,責其平糶,活者無算。” 去官日,板橋還將借券全部焚毀,百姓都痛哭著挽留他,還為他建立了生祠。此外,板橋“凡訟事,右窶子而左富商監生有事上謁,輒廷見,呼為 ‘駝錢驢’。” (《濰縣志稿》卷四十二《雜稽》)所以他同時也遭到了一些權貴的反對。在范縣他已經感到“若不速去,禍患叢生。” (《署中示舍弟墨》)在濰縣,“乾隆十二年告災不許,反記大過一次,百姓含愁,知縣解體。” (《濰縣竹枝詞》)后來又遭到御史的指控,最終被罷官。因為感到危機四伏,所以他早就下決心辭官,“一辭不獲命則再辭,再辭不獲命則三辭,務必遂我初服而后已。”(《濰縣署中寄四弟墨》)此詞就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平沙落雁是瀟湘八景之一,詞的開頭著力描寫了它的美麗:平坦的沙灘上蕩漾著秋水的微波,天盡頭澄碧的水面上倒映著晚霞,雁行劃空而落在這里安定地棲息下來,這是一幅多么自然而生動的圖畫。但是作者筆鋒一轉,立刻使讀者意識到就在這寧靜而和諧的畫面中,處處隱藏著殺機。雁群的喧嘩聲和恐懼心理透露了這一點:洲邊燈火暗示周圍潛伏著捕獵的人,而蘆花深處也早已設下了羅網。上片寫景可謂平地波瀾。
下片是作者對雁群發表的一通議論,“是處”即此處。“網羅賒”有兩種解釋:如果羅字當動詞用,則賒為助詞相當于也; 如果羅當名詞用,則賒為形容詞相當于多。兩種解釋都說得通。換頭兩句的意思是既然此處已經設下了羅網,何苦不遠千里到這個偏僻的所在自取滅亡呢?結尾“飛鴉”二字與上片照應,說明它們同雁群一樣也感到了危機,而且正在離去。
這首詞表現官員們在乾隆“盛世”對宦海生涯危機四伏的恐懼心理是相當成功的,而這主要是通過大膽而巧妙的構思來實現的: 上片寫景物美中藏險可謂不落俗套,下片議論對雁群而發可謂不露鋒芒。
《板橋詞鈔·自序》云:“今茲刻本,頗多仍舊,而此中之酸甜苦辣備嘗而有獲者亦多矣。”讀罷板橋詞,我們感到這段話信非虛語,大膽而真實地抒發自己各種思想感情正是板橋詞的魅力和特色所在。
上一篇:《陳鵬年·浪淘沙》原文賞析
下一篇:《樂鈞·浪淘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