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寬·減字木蘭花》原文賞析
姚江阻雨
寒風吹水,微波皺作魚鱗起。白雨橫秋,秋色蕭條動客舟。疏鐘何處?知在前村黃葉樹。茅屋誰家?荒徑無人菊自花。
姚江,又名菁江或舜江,在浙江東部,源出四明山,經余姚縣到寧波市和鄞江匯合后稱甬江。秋色蕭條,阻雨江上,詞人心底不覺泛起淡淡的一縷羈旅之愁。
“寒風吹水,微波皺作魚鱗起。”江面上,秋風陣陣,已經頗有些寒意;水面波紋微皺,片片如鱗。“魚鱗起”,形容浪輕。白居易《早春西湖閑游》詩有“輕浪甃魚鱗”之句。首二句寫風吹江面,為雨前之景。“白雨橫秋,秋色蕭條動客舟”兩句,點明“阻雨”。白茫茫的一片雨,鋪天蓋地,籠罩一切;秋光蕭瑟,客子不禁心旌搖搖。“橫”,有蓋、蔽之義。《文選·孔稚圭<北山移文>》:“風情張日,霜氣橫秋。”五臣注:“橫,蓋也。”李白《悲清秋賦》:“水流寒以歸海,云橫秋而蔽天。”亦以“橫”、“蔽”對舉。此用“橫秋”,比“橫江”、“橫天”,境界來得蒼莽寥廓(當然還有押韻方面的考慮)。“蕭條”二字,已透露了淡淡的愁意。秋色蒼茫,江面白雨如織,客舟停楫,此時此地,客子該是怎樣的一種況味?這使我們想起南宋蔣捷《虞美人·聽雨》:“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羈旅之人,寒風中已有所不堪,更何況客舟又為雨所阻呢?上片四句,兩句一意,前二句風,后二句雨,兩層是遞進關系。
下片寫岸上村野的荒涼,傳達客子心中的惆悵。“疏鐘何處?知在前村黃葉樹。”句式頗類蘇東坡《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其二:“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雨中傳來稀疏的鐘聲,這鐘聲來自何方?側耳諦聽少頃,才作出肯定的判斷:噢,它來自前方的村落,來自那黃葉林間。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詞人吟哦之際,是否想起了這兩句唐詩?若是的話,他筆下的景象,似也暗寓著老大飄泊之感。“茅屋誰家?荒徑無人菊自花。”村頭那幾間草房又是誰家呢?小徑荒蕪,不見有人來往,只有野菊自個兒在那里開著淡淡的花朵。這境界是何等的寂寥!下片兩問句、兩陳述句相間,前二句自問自答,后二句則問而不答,筆法頗見變幻。
此詞除“秋色蕭條動客舟”句稍涉敘事外,其余各句都用于寫景。“寒風”,“白雨橫秋”,“秋色蕭條”,“疏鐘”,“黃葉樹”,“茅屋”,“荒徑”,“菊自花”的描寫,無不宛轉透露詞人寂寞、凄清的意緒,結句更是情韻悠長,耐人尋味。
上一篇:《蔡松年·減字木蘭花》原文賞析
下一篇:《丁淑媛·十六字令》原文賞析